舍得让你爱的人付出

一起做翡翠的同行圈子里,只有我和另一位姑娘是女性,所以,我们自然而然会比较亲近,她比我大两岁,算是同龄人。

有一次选完翡翠一起吃晚饭,其他人在聊翡翠行情,我们觉得谈了一天的翡翠,不想再聊,就坐在一边聊些生活的话题。

她问我每次都怎么过来的,我说先生先送我到机场,到了这里就跟大家汇合,回去后把航班告诉先生,他来接我。

她又问我,如果我的航班是一大早或者很晚的话,也让老公接送吗?

我点点头,她说我都是自己打的去机场的,然后她又说,你每次让老公接送,不心疼他吗,尤其是需要早起的时候?

我一愣,很诚实地说:“那我也要早起的啊!这有什么好心疼的?”

她说了一句,那你心肠挺硬的,我很少让我老公做事,每次出来,无论多早多晚,我都是自己打的来回,从来不麻烦他的。

她虽然没有直接指责我的行为,但是我看得出来,她是完全不赞同我的做法,她的眼神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你太不贤惠了,明明自己就可以搞定的事,为什么要大清早的把老公折腾起来呢!

我也没跟她争辩,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那你老公没怨言吗?”

我说没有啊,作为老公,送老婆去机场为什么要有怨言呢?如果接送下老婆就有怨言,这样的老公要来何用?

她似乎对我的生活发生了兴趣,问我平时在家,让不让老公干活?我说不会刻意去使唤他,但也不会把所有事情都揽到我自己头上。

她说那你老公不会有意见吗?我笑笑说,为什么要有意见?谁也没规定活都应该女人干啊!

她问我和老公感情好吗?我说我们感情很好,我老公不但没有因此生气,反而很懂得照顾我。

她若有所思道:“也许我以前的想法错了。”

我问她们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她说恋爱时老公也是挺勤快地,但她觉得女人应该照顾男人,所以很多活都抢着干了,时间长了,对方就习惯了,现在家里的活基本都是自己一个人干。偶尔她也会有怨言,觉得自己太累了,可是老公好像无动于衷。

她说她妈妈从小就教育她做老婆要贤惠,要勤劳,要对老公好,所以她一直记在心里,也是这么做的,可是好像夫妻感情也不过如此,虽然说不上来有多差,可总觉得隔了一层,少了一股热情。然后她又补充了一句,不过我老公赚的钱都是交给我的,这点他还是做得蛮好的。

我问她,那你只要钱就满足了吗?

她长长地叹了口气。

我们的周围有不少姑娘,不是不贤惠,而是太贤惠了,她们习惯扮演付出的角色,为老公付出,为孩子付出,为家庭付出,却舍不得让对方为自己付出。

当她们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付出者以后,对方渐渐习惯了这个模式,她们又觉得不爽了,为什么做事的那个人永远是自己,为什么对方就跟个老爷一样?于是,开始有了怨言,但男人不知道啊!他们认为不是一直都这样吗?女人怎么突然变成了一个怨妇呢?

还有些姑娘倒不埋怨,但在心里慢慢积累不满,渐渐对男人失望。

曾经认识一位很独立很贤惠的姑娘,有多贤惠呢?刚刚恋爱时,男朋友很主动,她家离公司远,每次都要花很长时间坐公车,男朋友提出早上送她上班。她很体贴地拒绝了,认为让对方一大清早起来接送自己,太麻烦对方。如若平常拒绝倒也罢了,天天接送确实挺麻烦的,可有时候刮风下雨,对方要来接她,她也拒绝,说自己打个的就行了。

姑娘确实是个好姑娘,两人交往一年多后就结婚了。婚后,姑娘还是秉持一贯贤惠的作风,很少让丈夫做什么,就算是晚上肚子痛,都不告诉丈夫,自己拿个热水袋捂捂,生怕对方觉得她麻烦。

后来有一次,她出门忘记带钥匙被关在外面,去丈夫公司找他拿钥匙,正好看见丈夫帮部门里几位女同事买了下午茶。原本平静的心一下子就失衡了,她第一次用酸溜溜地语气对丈夫说:“你从来都没帮我买过下午茶。”

丈夫没发现她的情绪,随口说道:“好多次我也想给你买的呀,可我每次问你要吃什么时,你都说你不饿,不需要。”

她生气地说我说不需要你就不做了啊?丈夫觉得她莫名其妙,无理取闹。

后来,她尝试着让丈夫去做事,但对方热情度不高,她又觉得这样毫无意思,总觉得丈夫对自己很敷衍,每次答应得都很勉强。于是,她开始和他吵架,她试图让对方明白她的感受,但丈夫告诉她:以前你那么贤惠,最近这是怎么了?你浑身带刺的样子,我真的不喜欢。

人与人的相处模式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变,一开始,丈夫试图为她付出,但她太贤惠,老担心给对方添麻烦,总是拒绝,后来丈夫就习惯了她的贤惠独立。可是她不愿意继续贤惠下去了,丈夫却并没有从原先的模式中走出来。一个不想再当贤妻,而一个已经习惯了贤妻模式,两人之间的平衡打破,便演化成争吵不断。

女性要不要坚强独立。要,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独立坚强是为了在单身或者无依无靠时,也能很好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当我们所爱之人出现时,我们就应该卸下坚强的外壳,让自己变得柔软,享受被照顾的感觉。

当一个男人爱上你时,他为你付出的过程会感受到幸福与存在的价值,你不应该剥夺他享受这种幸福的权利。就好比我们自己,为我们所爱的人付出,我们一样会感到快乐。

所有相爱过程中的主动付出都是愉悦而美好的,如果为对方付出,只感到麻烦和不情愿,那说明并不是真正的爱。如若你真的心疼对方,不是阻止他付出,而是对他的付出做出良好积极的回应,并且也为他付出,如此,感情才能健康地流动。

很多姑娘都不明白,付出的背后潜藏着一个真相: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只付出而不求回报的。默默付出的背后,往往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回报,并且希望对方以自己期待的方式进行。如果长时间付出而没有回报,就会出现因为心理不平衡而有怨言。

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感情中,有怨言的往往是付出多的那一方,心里不平衡的恰恰也是付出多的那一方。

只要付出是有回应和回报的,只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愉悦,健康的爱情一定是包含两方面的:付出和得到大致持平。

健康持久的感情一定是这样的:一生都在付出爱,一生都在享受爱。无论缺了哪一块,这份感情都难以健康和长久。

你必须要有一样拿得出手

我的一位商界朋友,45岁的时候,移居去了美国。

大凡去美国的人,都想早一点儿拿到绿卡。他到美国后三个月,就去移民局申请绿卡。一位比他早先到美国的朋友好心地提醒他:“你要有耐心等。我申请都快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

他笑笑说:“不需要那么久,三个月就可以了。”

朋友用疑惑的目光看着他,以为他在开玩笑。

三个月后,他去移民局,果然获得批准,填表盖章,很快,邮差给他送去绿卡。

他的朋友知道后,十分不解:“你年龄比我大,钱没有我多,申请比我晚,凭什么比我先拿绿卡?”他微微一笑,说:“因为钱。”

“你来美国带了多少钱?”

“10万美元。”

“可是我带了100万美元,为什么不给我批反而给你批呢?”

“我的10万美元,在我到美国的三个月内,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投资,一直在使用和流动。这个,在我交给移民局的税单上已经显示出来了。而你的100万美元,一直放在银行里,没有消费变化。所以他们不批准你的申请。”

原来如此。

美国是一个十分注重效率和功利的国家,只要对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益,美国才会接纳你,在美国拿绿卡,只有两种人可以:一种是来美国投资或消费;还有一种人,就是有技术专长。

这位商界朋友前不久回国,给我讲了一个他在美国移民局亲眼目睹的故事,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美国。

他在美国移民局申请绿卡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位中年妇女,从她被晒成古铜色的皮肤,可以断定是一位户外工作者。出于好奇,他上前和她搭话,一问才知,她来自中国北方农村,因为女儿在美国,才申请来美。她只读完小学,汉语都表达不好。

可就是这样一位英语只会说“你好”、“再见”的中国农村妇女,也在申请绿卡。她申报的理由是有“技术专长”。移民官看了她的申请表,问她:“你会什么?”她回答说:“我会剪纸画。”说着,她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轻巧地在一张彩色亮纸上飞舞,不到三分钟,就剪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图案。

美国移民官瞪大眼睛,像看变戏法似的看着这些美丽的剪纸画,竖起手指,连声赞叹。这时,她从包里拿出一张报纸,说:“这是中国《农民日报》刊登的我的剪纸画。”

美国移民官员一边看,一边连连点头,说:“OK。”

她就这么OK了。旁边和她一起申请而被拒绝的人又羡慕、又嫉妒。

这就是美国。你可以不会管理,你可以不会金融,你可以不会电脑,甚至,你可以不会英语。但是,你不能什么都不会!你必须得会一样,你要竭尽全力把它做到极限。这样,你就会永远OK了!

唯有跑步与读书不能辜负

人到了一个阶段,生活开始给你做减法。拿走你的一些朋友,让你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拿走你的一些梦想,让你认清现实是什么。当灵魂升起,看着疲于奔波的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旁观者,你才能找到自己的节奏。

读而思

两个人,因为外在决定是否在一起,因为内在而决定在一起多久。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不要过分关注一个人的外表而忽视其内在的品质,但我们也应知道,几乎没有人会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所以,我们不仅需要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还必须对自己外表负责。

把跑步坚持下来会发生什么?

1、越来越勤奋

跑步是一个从懒惰到勤奋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你摈弃越来越多的坏习惯,拖延症也会被治愈。每个坚持跑步一年以上的人,都不会是一个懒惰的人

2、抗压能力越来越强

现代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而跑步的人每天抽出1-2个小时会缓解一天大部分的压力,心情自然会舒畅。身体的强壮,品性的改变也会让一切压力变为浮云。

3、会早起

跑步的族群,不会睡懒觉。因为生活更规律,跑步的消耗会让睡眠更踏实高效,因此会养成早起的习惯。

4、魅力会增加

由于形体的改变,各种激素的分泌会让美丽值大大提升,因为跑步而得到的自信也会异于常人。

5、会变成美食家,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强

由于跑步的特殊性,营养需要很高。你没有办法满足太多的饮食欲望,却可以更好的吃一些健康的食品。这些食物反而品相更佳,慢慢通过知识的积累,你也会做出更美味而健康的食物。

把读书坚持下来又会发生什么?

1、刺激精神

研究表明保持精神亢奋可以减缓老年痴呆症和精神错乱。因为保持你大脑的活跃和忙碌可以防止它失去能力。

2、减轻压力

无论你在工作上,个人交际中或者生活中其他无尽的事情中承受多大的压力,当你沉浸于一个好的故事时,压力会消失不见。

3、提高记忆力

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你就必须分清出它们的任务,它们的背景,野心,历史以及细微的差别,同时也必须记住贯穿故事中多角的复杂情结。大脑是一个很奇妙的器官,他能很轻松的记住这些东西。

4、增强分析能力

读书时读书后,我们总会动用自己的思维去评论。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分析能力,来界定它是不是一本好书,人物发展是不是且当,故事情节是不是顺畅。如果你有机会和其他人讨论那本书,你将能很清楚的表明自己的观点。

5、提高写作技能

它将随着你词汇量的增加而提高:调查显示,出版的好书对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作者的抑扬顿挫,流畅性以及他们的写作风格都会影响读者的写作。

跑步读书缺一不可

跑步与不跑步的人,一天关系不大,一周关系变大,两月关系很大,半年就是天壤之别了。据说10年之后,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

读书,更是安顿心灵的重要途径。读书不仅能提高人的气质和修养,而且能滋养人的精神。

怎样的女人才算会过日子

前几天有人问我:什么样的女人可以称作“会过日子”?十年不买一件新衣服,从来不烫染护理头发,不精细护理指甲,从来不自己花钱在外面吃一次饭,家里从没买过花,买的东西全是实在又划算的,不乱花一分钱……算不算很会过日子?

我说不算,这充其量只能说是会省钱。

大概是因为几千年来我们的物质太匮乏,人们必须省吃俭用,不浪费一粒粮食一分钱,才能满足一家人的温饱,所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总认为,只有精打细算才算会过日子,而形容一个女人节俭,通常会说她“会过”。

节俭=会过日子。这个等式在过去可能是成立的。但是如今,大部分国人已经摆脱物质上的困窘,吃饱穿暖基本都不成问题,我们实在不该再把节省作为生活的准则,作为衡量女人会不会过日子的唯一标准。

一个女人,不买新衣服,不做头发,不用化妆品,不舍得吃好的,不舍得花钱看病,忽略自己的形象和健康,灰头土脸咬牙切齿地攒着钱,这样的节俭得不偿失,不算会过日子。

而不舍得出去吃饭,不舍得买花看电影,不舍得一家人去旅游,不舍得带孩子去一次游乐场,不舍得在非基本需求方面花一分钱,这叫不懂生活,不叫会过日子。

还有,路遇矿泉水瓶必须捡回家,买菜只买很便宜但烂掉了一半的,明明很忙却还为了省两块钱去超市排队一小时买鸡蛋,这是穷怕了钻钱眼儿里了,跟会过日子挨不着边。

勤俭节约是美德,穷奢极欲是恶习,这无需讨论,但这也绝不意味着花钱就可耻,省钱就光荣。在经济条件尚好、赚钱能力也不差的情况下,一味地为了省钱而节衣缩食,降低生活质量,把本来可以宽松从容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苦苦哈哈,这难道不是对自己和家人生命的浪费吗?

真正的会过日子,是把穷日子过富。而这个富,应该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上要充裕,精神上也得丰盛才行。

根据自家情况,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把生活打理得有品质、有情调、有意思,才是真的会过日子。

我们家楼前有块小空地,有年春天,一楼的邻居姐姐领着两个不到十岁的女儿把那地开出来,种上了菜,隔三差五带着孩子们去浇水、除草、捉虫。此举起初赢得楼里几位老太太的一致好评,赞美之词当然就是“会过日子”。

但是没多久,老太太们听说她光买菜籽就和肥料就花了二三百块,还一直用家里的自来水浇地,口风就变了。到菜成时,这块地已经成了笑话,“一共就结了仨茄子,十来个西红柿,”老太太们说,“都不够自来水钱。”

这是那代人的思维方式。

但是,一个妈妈让两个女儿经历了一次春播秋收,体验了播种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让孩子们看着自己种的白菜萝卜茄子西红柿一天天长起来,这种体验是几百块钱能买到的吗?这种收获,不是比那点农作物价值高得多?

还是那个姐姐,我常见她和老公骑着自行车,各带一个女儿,穿着好看的亲子装,兴高采烈地去游泳,去近郊玩,去看话剧。

我觉得这才叫会过日子。

无论男人女人,让自己和家人尽量多地享受优质美妙的好时光,才叫会过日子。

做得好饭,收拾得好家,处理得好亲戚邻里关系,才叫会过日子。

把六十分的日子,过出八十分的滋味,让一家人都过得神采奕奕丰盛饱满,才叫会过日子。

会赚钱,也能让赚来的每一分钱,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才是真的会过日子。

仅仅会省钱,为了省钱而毫无意义地亏待自己和家人,这显然不是“会过”,而是“不会过”。

人不能做赚钱的机器,更不要做省钱的机器。以浪费生命为代价的节俭,不值得提倡。

老了还在爱是怎么修来的

有年情人节,我想从养老院找一对恩爱老人采访。

跟院方沟通时,负责宣传的大姐几乎未经思考就敲定了人选:“有啊!宋阿姨和齐大爷。”

我说:“你再想想嘛,找最典范的。”

大姐回复得斩钉截铁:“就他俩,绝对典范,我在养老院这么些年,就没见过感情那么好的老两口。”

很快拿到资料,两位老人都70岁了,都是退休教师,结婚近50年,有个女儿在国外。

话说白头到老这件事,在年轻人心里总有点神话色彩。其实少年夫妻走到白头不是稀罕事,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稀罕的是恩爱白头——悉心观察你会发现,老夫老妻里,怨偶多,爱侣少。几十年的相伴,两个人往往在对外的协作打拼中积淀了感情,却也在彼此的碰撞较量中埋下了怨恼,各种说得出说不出的不如意,会横亘在心底,成为亲密关系的稀释剂。除了漫长岁月的销蚀,这积怨也是干掉爱情的一把利器。

所以年轻时“死了都要爱”不难,倒是多年后“老了还在爱”不易。

那会是怎样一种状态呢?我很好奇。

齐大爷须发皆白,乍看有点仙风道骨的意思,眼神里却是一派老小孩儿的认真与天真。他一句话就把自己择清了:“感情好啊,那都是我老伴儿的功劳。”

宋阿姨也谦虚,说:“两个人过日子,过坏了,可能是一个人的问题。但过好了,肯定两个人都有功。”

接着聊了很多。我后来的稿子,把他们的情感做了庸俗轻率的归纳:感情基础好、彼此尊重、有共同的层次和爱好——跟电视里常见的夕阳红故事一个调子。

而这两年,我无端又想起些没写进稿子的细节,更新了看法。

记得那天看他们年轻时的照片。我夸大爷帅。阿姨笑说:“是啊,好些姑娘偷着喜欢呢。”

我说:“可大爷偏就对您情有独钟。”

阿姨笑笑,打发大爷去买水果,转头对我说:“其实也不是。结婚前他就跟一个女同学扯不清,我挺生气,让他想好。他想了几天来找我,说想好了,要跟我结婚。我说那以后不许再出幺蛾子,他拍着胸脯说保证不会。结果结婚第三年,又出事了,那时闺女才十个月,我真伤心啊!强忍着没闹,问他能断不。他也害怕,说能。回头就真断了。消停了几年,又不对劲了,有个姑娘,天天在我家楼下守着。我就跟他深谈了一次,我说我是想好好跟你过一辈子的,你要也这么想,咱俩就一起往好了过,你要实在收不了心,咱就散伙,我不难为你,你也别伤我。后来那姑娘再没来过。而且那以后,我们感情反而更好了。”

“亏了您的大度,才有今天。”我说。

阿姨摇头:“哪个女人碰上这事心里不窝火?但男人骨子里都不安分,那是天性,要收住不容易,何况还老有人主动往上贴,所以我心里也拼命劝自己。话说回来,这事要解决,还是得靠他。我能理解、能大度,他也得心里有数。不用我闹,他就知道伤着我了,马上刹车悔改。他要不悔改呢?我肯定就得闹,一闹就得把感情闹坏了,两败俱伤。很多男人就是心里没数,你不搞个天翻地覆,不上两次吊给他看看,他就意识不到事情多严重,就不肯收敛。碰上这种逼着你拼命的蠢蛋,你就得拼命,否则你越宽容他越放肆,弄到最后没法收拾。好在你大爷不是那样的人,他明智,我们才有今天。所以这么些年过来,我俩心里没仇没怨,记着的,都是好。”

——现在想来,这大概是老两口感情好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宽容,你也知进退,我体谅,你也感恩这体谅,我装聋作哑难得糊涂,你也顾大局识大体心里有数,两个人合力去追求感情的上限,而不是一再挑战彼此容忍的底线。

那天齐大爷买水果回来,问宋阿姨:“我看路边有卖玫瑰花的,你要吗?”阿姨说:“买就要。”想想又说:“算了,今天情人节肯定贵。”大爷点头说:“那我明天买。”

几天后,我去给他们送报纸,进门就看见一束玫瑰摆在书桌上。

那是打了折的玫瑰。但是,这束开在节日之后的花,它的美,毫不逊色。——就像那些美满到老的婚姻,虽然有过一些差池和错乱,但双方都能懂得彼此的心,明大理,不刁难,只留情,不留怨,于是得以历久弥坚,越来越美。

世上这么多爱情,不知有多少能抵达这样的境界——从爱上你的十七岁,到依然爱你的七十岁,我心里念的,都是你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