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的人,一定会一起旅行

我老家有个阿姨,很爱玩,跳舞、化妆、逛商场,活得喜气洋洋;而叔叔非常宅,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而且“觉得对方疯疯癫癫不守妇道。”

阿姨一辈子都很喜欢旅行,但每次要出去,求叔叔陪同,都是一场劳心劳力的斗智斗勇;实在不行,自己出门了,拍回全国各地美好的照片都换来冷脸,甚至要躲躲藏藏,好像犯了什么错。

有一天,妈妈看到阿姨在楼梯底下,偷偷地哭,犹豫再三,还是去表示了慰问。

阿姨赶紧抹干眼泪,把手里一张宣传单藏到身后,妈妈说:这是台湾旅行的宣传单吧,我就寻思,咱这个地区开放台湾自由行了,你肯定是第一个尝鲜的。

阿姨落寞地笑了笑,说,我还是一个人去……

妈妈回来跟我转述这个故事,我感到感伤。阿姨都50多岁了,还跟小女孩一样,有一个梦——要跟深爱的人,一起去旅行。

那些因为旅行而吵架的伴侣

长大后,我看到周围的伴侣们,为了旅行这个爱好吵架,尤其是,女孩子很喜欢旅行,男孩子非常反对的,我很为他们的关系捏一把汗。

因为我终于明白,这不是一个局限于旅行本身的事,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价值观。

爱旅行的人,往往对新鲜事物保有好奇,敢于探索、喜欢挑战和接受新事物;这样的人,自带能量场,自我成长的速度比较快,总站在时代更迭的地方。

而不爱旅行的人,趋于保守和传统,享受秩序感和稳定,现实的生活让他们很满足,不想再去别处寻找精神高度的意义。

两种都很好,但是,一旦生活在一起,在大事小事上需要磨合的,恐怕不是一点点。

就算只是为了玩儿,当一个女孩子,想释放自己的热情,却总换来最亲密的人的阻挠,这就意味着,你的人生观,没有被理解和认同;你的爱好和兴趣,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宽容和尊重。

对方根本不理解,玩,才是人生最高级的创造力啊。你眼里的珍贵,在他眼里,都是轻蔑啊。

一个人去旅行,固然也不错。但谁不希望,最美妙的风景,跟最爱的人,一起经历?

不愿离开

便不会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

真正的旅行,从来不是在景点拍下“到此一游”,把图片用美图秀秀修整好PO到朋友圈,那只是旅游而已。

旅行,是去邂逅人生,突然改变你的时刻,是拥抱自由,去寻找神迹给你的启示。

我的一个朋友Amy,在坐月子的阶段,创办了一个小小的公号。她不是媒体人,最初完全是自发的热情,还经常为修一张图打很长时间电话给我们,也为调整一篇文章,孩子睡了自己还偷偷改到1点。

公假很快休完了,她爱上了这个小小的公号。彼时她是世界500强公司的高管,年薪接近7位数,但公号完全不盈利。左边是奋斗多年来之不易的富足和稳定,右边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求和向往。

她老公是不理解的,跟她吵了好几次。这份压力,让她拿着辞职书在老总门口徘徊好几次,终于见到了老总,一紧张,脱口而出是:我想请假去英国旅个游。

老总批了。老公不放心她,陪她踏上了这次旅行。

这趟旅行,没有目的,没有攻略,甚至朋友都不知道,静悄悄。

一天,两个人自驾到伯明翰南部Cotswold的Bibury小镇,看到很美的一片花丛。她下车过去,发现是当地人的墓地。

当地人的墓地会写着简短的,那个人的生平。“他曾是一个受人尊重的教师,在此长眠。”“她有四个孩子,他们永远爱她。”他们跟孩子一样,一个一个挨个认真看完,Amy哭了。

她泣不成声地对老公说,你知道吗,我们总有一天,也会如此长眠,这一觉会睡很久……活着其实是倒计时,我们该为自己争分夺秒。我快40了,我很想为自己活一活。

回国后,老公陪她,一起去递交的辞职信。

在旅途中,我们脱离自己的身份、角色、标签,我们更懂得自己内心的感受,变成一个更加真实的人。

我们在旅行中得到的细节,悸动和情绪,都是人生潜在的转折。

作为伴侣,这一切,你若不在现场,你又怎么懂得?

旅行的意义,都为了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一对老夫妻,一辈子总吵吵闹闹。在硅谷工作的儿子为他们结婚纪念日买了两张昂贵的环球游轮票,两个人虽然很心疼,但钱都花了,还是上了游轮。

那趟游轮经过半个地球,历时80度天,他们看到各种奇遇:FBI从天而降,抓走了国际通缉犯;有老人在船上静静辞世,陌生人自发为他筹办人生告别礼;还有一个女孩,在派对赢得最大奖,一张去拉斯维加斯顶级酒店的双人酒店套票,所有人都羡慕恭喜,她却伤心地哭起来。因为她的新婚丈夫一周前死于车祸。

他们下船的时候,首无前例,紧紧拉着对方的手。

原来世事无常,有你的陪伴的每一天,都是珍贵。

相爱的人,请一定经常旅行

我建议夫妻,尤其是在婚姻里时间比较长的一对儿,不时两个人去旅旅行。

人活到一定年龄,生活会陷入某种乏味和琐碎。这是人生自然的磨损,嫁给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而旅行,会让人经历超越自我的体验,让欲望得到缓慢的释放;两个人的旅行,会让你们的感情,得到一次全新的氧化和维护,历久弥新。

你们暂时脱离婆媳问题、学区房苦恼、日复一日的琐碎,你们摆脱了中年危机的引力。

你们不再只谈论纸尿布、咒骂上司、清算账单,你们放松下来,可以回忆一下过去的美好时光,曾经有过的梦想,那些久违的甜蜜,会重新爬上心头。

与你携手在人间,看未知风景。这个世界,每一个人,每一片叶子,每一种颜色,就只为我们而演。

天光渐暗直到没了颜色,风吹过来,恍惚间,我们感到冷意,你拥我入怀的一瞬,熟悉的人,也有了新的气息。

我想懂你的人生,最好的办法就是,陪你一起,去看你路过的风景。

微博上曾有一段转发过百万的话——

当你盯着电脑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当你愁眉发呆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当你挤地铁时,西藏的云鹰直入云端;

当你与上司争吵时,尼泊尔的背包客已端起酒杯围在火堆旁。

这个世界,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真正相爱的人,一定会一起旅行。

因为这一切,我都舍不得,别人陪去经历--

我爱你。

低调做人,高调示爱

01

她的朋友圈经常发一家人出游的照片,有人笑她喜欢秀恩爱。

她吸一口烟,淡淡地说:“不秀恩爱的人,应该是没有恩爱吧。”这句话打翻了一船人。像我这样不喜欢秀恩爱的人,忍不住在心里嘀咕,我们低调,你懂不懂啊。她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掐灭烟的时候,铿锵地扔下一句话:“人生只有一件事不能低调,就是对家人的爱。”她是一家企业的HR总监,朋友圈的内容除了工作就是家人。结婚十周年的时候,她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是她与丈夫结婚证上的登记照。“十年来,我们坚持了三个约定:1.按时回家吃晚饭,如果不能,要向对方道歉;2.每年出门旅行一次,享受两人世界;3.每天说一句‘我爱你’。”最后一句话让大家炸了,她特意在下面补充了一段:如果觉得说“我爱你”都那么难,就别结婚了。婚姻就像求学,“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需要有仪式感,不断激励你坚持走下去。从这件事,我开始慢慢喜欢她,觉得她是一个勇敢而特别的人。有一次,她说小羊,你为什么不在书的扉页上感谢一下自己的家人呢,他们应该为你付出了很多。我说“每次拿到版税,会请全家人一起旅行,表示对他们的感谢”。她笑。“你太低调了。

如果是我,一定要在书的扉页上感谢我的丈夫,国外很多作家都这么做。一个作家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的名字出现在你的作品上?”说真的,这件事我想过,但害怕被别人笑话。

02

我成长于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爸爸永远给妈妈泼冷水,而妈妈也经常还击,他们从不表达恩爱。

有一次妈妈生病住院,我看到爸爸在走廊上悄悄抹眼泪。可哭完回到病房,立刻开始埋怨母亲走路不小心,反应慢、笨,倒霉。两人吵了一架,我妈被气哭了。或多或少受了HR总监朋友的影响,上半年我在宣传新书的时候,每一场活动都会提到我先生,感谢他对我的支持。晚上通电话,我把这件事告诉他,听得出来,他很开心。高调地对亲人表达爱,是经营情感关系的一种策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重要的,尤其在爱情中,只有知道自己重要,才愿意更努力地完善伴侣关系。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一种拧巴劲儿,宗旨就是不能让人太舒服。并且喜欢把这种逆人性说成真性情、真亲密。“打是亲骂是爱”与“刀子嘴豆腐心”是这里面的两朵大奇葩,至今还有人视若珍宝,为自己的不懂爱、低情商开脱。前段时间,看到我很喜欢的一个作者,在评价一桩明星离婚案时,嘲笑现在闹离婚的这对夫妻,在某个电影节上秀过恩爱,并且下结论:“秀恩爱是造口业”,要遭报应。

其实很多没有秀过恩爱的人,最终也走到了离婚,他们是造了什么业呢?何况生命都有止境,恩爱当然也有保质期,有些人的恩爱保质期短,可能缘于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差异等原因,但肯定不是因为秀恩爱造成的。

03

我们究竟应该享受生活、享受爱情,还是永远防患于未然,无论生活与爱情都如履薄冰?

我与HR总监探讨这个问题时,她说:“凡事要行最好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太多人只精通后者,而忽略前者。等最坏的结局出现时,就长吁一口气,幸亏一直坚持低调,所以现在还有台阶下。可是,如果你当初爱得更加努力、高调一点,这个最坏的结局可能根本不会出现。”真心地为自己得到的幸福感到高兴,赞美那个给你幸福的人,而不要问他是不是可以永远如此。真心地为别人的幸福感到高兴,生活如此复杂,任何人都没有义务提供永不褪色的美好。这是我们面对幸福应有的态度。于广阔的宇宙而言,幸福都是昙花一现,不值一提;而于个人经历而言,任何微小的温暖与快乐,都是完满我们人生风景的树、花、白云与清风。你可以低调地处理任何事,工作、存款、房子,唯独爱,值得高调对待。

前者只是你所拥有的,可以单方面选择将它们置于什么样的位置,甚至愈低调就愈显珍惜。而爱,既是你所拥有,更是你所经营的,你给你所爱的人多大的重视、赞美、舞台,对方相应就会感知多少值得、满足、情愿。

04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公开高调地爱着,无论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家人还是伴侣。公开与高调本身就是一种认可与笃信。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你们谈恋爱,他的朋友圈却从来不发你。获点赞最多的答案是因为他还想骑驴找马。这个答案肯定不一定正确,但它之所以戳痛许多人,是因为无论我们自己多么低调,都希望爱上我们的那个人是高调的。幸福值得被放在阳光下,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同时,它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心理暗示。“我爱我的家人”、“感谢我的伴侣”,这种话每多说一次,你的心都会更柔软一点。你会慢慢忽略爱人的不如意、孩子的不听话,忽略家庭中那些鸡零狗碎的矛盾与烦恼,充满爱下去、向前走的决心。世间没有100分的如意生活,在60分、80分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为自己打气,为伴侣、家人加油。我喜欢的影星马特达蒙在《谍影重重5》的首映上,被问到如果生活中,你像男主一样失忆会怎样。他回答:“如果记不得家人,会非常伤心。”这个出道近20年的好莱坞金童,以低调行走江湖,却在任何场合都不忘公开向太太、孩子们示爱。

低调做人,高调示爱。爱是开在我们生命之树上的鲜花,你让鲜花怎么低调呢?

所有的将就都是一种浪费

我有一件很喜欢的衣服,是一件夏天穿的小衫,样子即大方得体,又很有设计感。这件衣服我穿了7年。直到今夏,我仍将它放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常穿常新,爱不释身。

不妨讲讲7年前我把它买到手的那一天。

7年前我刚读大一。和很多刚读大学的孩子一样,那时的我又傲又穷,不想问家里要太多生活费,又还没学会怎么找外快挣稿费。生活拮据到,只要买件稍微贵点的衣服,便是大逆不道的奢侈。

偏偏,我逛街时看上了一件很美的小衫。这种喜欢,用语言都很难描述。只能说,这世上若真有一见钟情,那我人生中第一次一件钟情的对象,便是这件小衫。

我至今记得,小衫的标价是360元。而在这件小衫的旁边,有一件相似款式的衣服,只要90元。虽款式类似,我却实在不太喜欢旁边那件衣服。

360元,一件小短衫,这对于刚读大学的我来说,绝对是个不菲的数字。若是买了这件衣服,便意味着一个月告别荤腥。而若是买了旁边那件90元的衣服代替,我的生活便不会受到影响。

我犹豫着,纠结着。拿起那件90元的衣服走向收银台,眼睛却仍看着那件360的小衫。

第一眼就心动的衣服,怎忍心抛下。

结果你们已经知道了,后来我还是回去买走了那件360的小衫,然后爱了它7年,直到现在。而当年我若是贪图便宜买下了那件90元的类似款衣服,可能只穿一季,便弃之不顾。

衣服如此,人亦如是。只要爱上了,便要争取最想得到的那个。得不到最想要的,有再多替代品,都是枉然。

金庸的小说里,我最爱《倚天》里的赵敏,爱她执拗又热烈的性子。

在那场经典的“二女争夫”戏份里,赵敏一身青衣直闯喜堂,阻止张、周二人拜堂。一时间,群雄大惊失色,连一向足智多谋的杨逍竟也束手无策。

看着赵敏大闹喜堂,光明右使范遥眉头一皱,说道:“郡主,世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也是勉强不来了。”赵敏道:“我偏要勉强。”

即便看到最爱的男人即将另取他人,我也偏要勉强,把他夺回来。即便最想要的东西在最触不可及的地方,我也偏要勉强,努力得到它。即便知道世事艰难,我也偏要勉强,把它过得繁盛美好。

人生不过几十载,我们就是要买最好看的衣服,嫁最心动的男人,过最丰盛的人生。

所有的将就,都是浪费光阴。所有的一时屈从,都是为日后埋下祸患。

既然活在这世上,便要去争取自己最想要的一切。

不要将就,不要屈从,不要替代品。

现在我工作了,开始有了自己的稳定收入。工作后最棒的感觉,是实现了经济独立。

我越来越明白,努力赚钱的意义之一,就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那些一见倾心、念念不忘的物品,比如衣服。

如今再看到心仪的360元小衫,我可以毫不犹豫地买下它。把努力赚来的钱,都花在喜欢在物品上,这真的是一件特别畅快的事。

所有因贪图廉价而花去的钱,都是浪费。正如所有因为将就而度过的时光,都没有意义。

而真正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拿出赵敏“我偏要勉强”的姿态,凭借自己努力,买到最想要的衣服,嫁给最心动的男人,过最美好的时光。

不将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我卖了北京的房子移居大理后

我一直是个后知后觉的人。比如,这一轮举国谈论了大半年的房价飞涨,我很晚才觉察到周围人的异样。怎么每个人都在谈房子,就连平常看的一些安贫乐道的公知们写的公号文章,都忽然间画风突变,弥漫着焦虑、愤恨,还有捶胸顿足地教导大家“赚钱的重要性”。

当然,也因为对时局的后知后觉,我在今年年初,兴高采烈地卖掉了北京的房子,举家移民边陲小城大理。买我房子的是一对大学教授,孩子大了,卖掉自己原有的一套小学区房,再贷款两百多万买下我的房子。

然后排号预约过户,等待买方申请贷款,直到我拿到房屋尾款,已是9月。

这期间,我搬家,用时髦的话叫“逃离北上广”,用卖掉北京房子的首付定金在大理买了一套能看到苍山洱海的大房子,有大大的露台,和在夜晚能躺着看星空的阳光房。我计划用卖房子余下的钱给孩子存一笔教育金和我的养老金,从此断了后顾之忧。

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手忙脚乱地适应新生活,认识各路来到大理的新移民,体验每天不用看雾霾数据随时出门的美妙感受,去有机农场买刚摘下的蔬菜。每日晚饭后,在苍山脚下的林间,在深蓝色的星空下散步,我觉得我能想象的最好的生活,不过如此了,几乎就要认定,我就是人们说的那种人生赢家了。

然而,这平静的一切,却被我的房屋中介“主动的安慰”打断了。

“姐,买方的银行贷款这周就批下来了,贷款的人太多了,批的有点慢,你别太难过了啊。。。”

“等等,我为什么会难过?”

“哦,您不知道啊,哦,那您当我没说,省得您闹心。”

“说!”

“哦,就是,就是您那个户型的房子吧,我刚卖了一套,比您卖时涨了两百多万。”

……

唉,怎么说呢,我自认是个情绪十分平和的女子,可那一刻,心里翻涌而上的酸水,让我连着咽了好几口才压制住。

谈不上悔恨,遗憾,焦虑,这些都没有,只是意难平。

不平的是什么?是你跳下一趟奔驰的列车,然后眼看着列车驶向繁华,抛下你遗世独立,感受一种世间的一切繁华都与我无关的悲戚。

接下来三天,我着了魔一样在心里一遍遍换算着,两百万可以用来做什么。比我给娃存的教育金还多,可以在大理再买套房做民宿也好,可以环游世界,可以捐一所希望小学……我忘了这两百万从不曾属于过我,我确定地认为它是我得而复失的。

久难平复的心绪,驱动着我去注意身边的人,他们的生活或心情,有没有像我一样被房子改变。

我惊讶地发现,怎么好像所有人都在难过?

在聚会上,当大家热闹地谈论房子时,无论怎么砸锅卖铁都买不起房的年轻刚需,常闭口不谈,神情中有一种平静的绝望,我几乎要担心下一秒就会看到他掩面低泣。小房子换了大房子的,背两三百万贷款的司空见惯,像赌徒一样,把赌注都压在房价不停上涨的期待里,看得见的未来不敢辞职不敢移居不敢任性。

当然还有像我这种早早把房子卖了错失大涨良机,在可见的未来再也买不回来的,几乎是全场默默同情的对象,我都快要听到他们在心里与自己的处境做一番对比后暗暗欣慰的声音了。

无论职业如何,地位如何,手中可支配的金钱数量如何,每个人心底,都潜藏着一种害怕被时代抛弃,害怕在日出月落中就悄无声息变成穷人的恐惧。“中产阶级最大的焦虑,就是害怕跌出自己的阶级。”在这一点上,我们整齐划一地具有了成为中产阶级的资格。

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套房子再值钱也只是个账面数字,除非卖掉房子套现,离开所在的城市,换到房价差巨大的小城镇,过一种归于平淡的生活,大多数人并没有脱离轨道的勇气。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人人生开挂,在合适的时机买下几套房子,又在合适的时机卖掉几套,套现离场,出国或移居小城,去过想要的生活。他们一般都很精明,总会在一线城市留一两套继续增值,备着给孩子上学住,以及赚取租金。

如果呆在北京,我恐怕一辈子也无缘认识这类被称为人生赢家的人。但搬来大理后,邻里邻居的,我竟然发现了不少这个类型。

我以为,他们是举世羡慕的对象,凭借善于抓住机会的敏感和聪慧,一举改变命运,成为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主人。最关键,他们是在三四十岁正值壮年时,就拥有了退休的资本。

我无法控制地流着口水窥探他们的生活。

他们不用再做事,每日主要日程是散步、发呆、逛吃、养生、会友,以及游览青山绿水。日复一日,我在他们眼中捕捉到一种安享晚年的寂寥与无奈。闲得久了,他们不再能淡然以对时间的荒原,我悲哀地发现,自由舒适的日子过久了,与繁忙焦躁的日子过久了,结果一样都是厌倦。

于是,他们有的开起了咖啡馆、客栈,有的不计投入地装修完一套房子又装修一套房子,常年朝九晚五地往返于装修工地与家里。也有的致力于花钱回馈社会,在小城各种机构的追捧中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

他们把曾经奋力卸下的枷锁,又一件件戴了回来。

观察他们的生活,竟能获得一种疗愈的力量,看到人生这出剧的荒诞之处,会让我因卖力演出而起伏不定的心绪平静下来。如果人生的追求系于外境,心随境转,那么闲适时想忙碌,繁忙时想避世,这一生的日子就在这样的兜兜转转中消耗殆尽。

在我有限的见识里,有两种人面对外境的大风大浪还能心如止水。

一种是我每天在路边见到的小摊贩,与我相比,他们是赤贫者,守着一个麻辣烫或烙饼摊维持全家的生活。与大多数人善良的人们一样,我看向他们的眼神里,总带着同情。

每天路过的次数多了,我看到女人会在忙完晚上的活后,用手机小声放着音乐在路边独自跳广场舞,一脸旁若无人的陶醉。我看到卖水果的夫妻,在租的水果棚里,搭起一个高高的木盒子当卧室,上午我去买水果,说话时看到男人对我做出小声点的暗示,一脸温柔指指高高的木盒子,那里面是他的女人在睡懒觉。

他们背后的心酸我无缘看到,可我身边很多看似过得不错的朋友,他们背后的心酸我也无缘看到。表面上看,这两类人没有谁比谁更幸福。

还有一类人我认识很多,他们有的是做陶的,有的是画画的,有的做茶,设计衣服,各人技艺不同,都是安身立命的方法,相同的是,不论房子多大,工作室在闹市还是山里,他们每天专注的,就只有手头这一桩事。对于未来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能无限接近自己所在领域的大师级境界。

我跟他们说起自己卖房子的遭遇,抱怨损失了一大笔原本能让我接近财务自由实现理想生活的钱,他们白我一眼,不痛不痒地丢来一句:就算财务自由了,每天过得又有什么不一样?

在他们眼里,房子贵还是便宜跟自己毫不相关,反正有地住,有茶喝,余下的那点精力还不够琢磨手里的这个手艺呢。

想想也是,如果你很确定自己想过的生活,还有一件能打发余生并乐在其中的事可做,就算忽然中了乐透,每天不还是这样子过。

人生大多数东西,没得到时以为得到了该有多幸福啊,可真得到了又觉得不过如此。在想要的欲望和得到后的无聊之间不停切换,一生就过完了。还有少数人得以跳出这套路,其中有一位,半生沉浮之后跟我说过一句话,人生在世,除了修行,别无他路。

深以为然。

有一种修养叫看透但不说透

年轻的时候,自己总觉得能看透一个人,哪怕看透一件事,就是一种本事。想着人生就是一场按图索骥,把想看的、想走的都过去、都回味,在羽翼渐丰的世界里,便有了山高水长的积蓄。

可是若干年后,我才发现,真正的成长,是一场去粗取精的展览,把看懂的、看透的埋藏,在人生巨大的加工厂里,研磨出的一切才叫阅历。

什么是看透?其实大部分人都具备看透的本领,时间或长或短,真相就会像风干的肉条,最后露出了干巴巴的本质。

而那些聪明的人,从来只看透,却不轻易说透。

22岁那年,第一次去实习单位,我年轻又气盛,背着双肩包,蹬着高跟鞋,化着与年纪并不相称的妆,学着察言观色,也学着成长。因为是跑广告,所以我跟着师傅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走南闯北。

那时的我,总是以为要竭尽全力地表现自己的一切——表现自己洋溢在脸上的胶原蛋白,表现读书人的點墨诗书,也表现自己的那一点点聪明。

师傅是一个话特别少的人,我之前一直很难想象,一个甚至于有点内向,也不是太擅长交际的人,是怎样一笔一笔拿下大单的,但你看到他工作的时候,像是真空了一样;看到他谈判的时候,礼数周全,忽然也明白了。

我和他一同去谈判的第一次是一个小型的展销会。我们赶了三套设计方案,到达主办方的时候,刚落座,经理似乎提不起劲,一直看手机。我在一旁干着急。其实,每一个行业都一样,看人脸色是职场必须学会的事。人家对你有礼貌是人家的教养,但你能不能忍耐是你的修养。

几番寒暄后,师傅说:“展销会前,你们一定比较忙。我们设计了三套方案,小谢你送到经理手上。”经理点点头,还是有一点点心不在焉。

我把资料拿给经理,补了一句:“经理,我们这个方案做了很多天,里面有一些非常吸引人的细节,经理不妨仔细听下。”

师傅看了我一眼,笑了笑。

“我们的优势和以前的工作经验,可能你比较了解。我介绍一下三套方案的优势。”师傅说得井井有条,哪怕那个经理偶尔也拿出手机看。

后来,走的时候,师傅笑着说,有七成的把握能拿下。我满心欢喜,以为自己当了一回聪明人,有自己的功劳。

“你很聪明,也许你也看出他的不礼貌和他的无所谓,但你刻意去提醒人家仔细之类的,就把一切说穿了。你要学会了然于心,但也要知道,把自己能够做好的一切做好,就可以了。拿单这件事,要尽力,但不要刻意。”

师傅说完的时候,我的背脊一直在冒冷汗,脸红得根本不敢抬头看他一眼。

聪明的人,要看透,但不说透。看透是本事,不说透是修养。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傻子,你的聪明也未必是真的聪明。

后来,我抓到了师傅的两个细节:

一、面对对你有兴趣的客户,可以尽可能把事情说细致,甚至可以天南地北地聊。

二、面对那些对你没那么多兴趣,或者说你并不是他的第一选择的客户,把事情说清楚,体现高效率。

而在接下来的短短两个月内,师傅依旧连续两个月是全公司的业绩冠军。据说,一年内,师傅几乎包揽了全公司四分之三的月度业绩冠军。

我们实习结束的时候,老板给我们送别,他也提到了我的师傅。他说:“我不知道你们以后有多少人会从事广告业,但无论什么时候,你们都要知世间,而不烦乱于心;懂人世,而不随意说穿。这点,大雨(我师傅)是我们这里做得最好的。”

师傅请我吃散伙饭,我很感动。他还是夸我聪明,可我依旧记得那句脱口而出的话。很多年以后,依旧让你念念不忘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终于知道,自己像一个刷白的墙,总是需要时间慢慢来涂,比如,我终于明白,能管好自己嘴的人,命运往往不会太差。

我的朋友老韩,是一个公司的HR,我们有一次一起探讨“什么样的人,老板最舍不得”,老韩说,公司裁员的时候,领导首先会考虑把三类人留下:一、手上有足够资源的人;二、有足够背景的人;三、人机灵但话少的人。这三类是不分先后的。

第三类人,他们甚至出身非常寒微,也可能不如那些喜欢抛头露面的人那么吸引人的注意力,但这一类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知世故而不世故,聪明也稳重,是领导最不愿意亏待、也是企业最需要的人。

看透但不说透,看透一切,但依然热爱生活,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工作、感情、生活,都是如此。

如果遇到不公平,如果遇到不喜欢,可以说,但不要用情绪说,可以说,但不要说太透。

如果不那么称心,如果不那么如意,可以说,但不要把所有的挖根究底都晒出来,在相看两厌的世界里,又何必补刀?

如果不那么开心,不如就开心一点,看透也看开。

有一句话是: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

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而于我们,看透但不说透,便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

这个世界,要有火眼金睛的本事,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本领。在这个越来越风干的世界里,并非独享,而是彼此心领神会,也默契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