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伴侣决定你的人生层次

春节期间,一位初中男同学在微信里莫名其妙地拉黑了我,令我的玻璃心有些受伤。

归根到底这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因为年少的我曾真心真意地帮助过他,他也表示不曾忘怀。

可前一秒对你满口感恩的人,下一秒就拉黑了你,这样的反转实在是令人招架不住。

后来从同学的闲言闲语中得知,该男同学有个善妒拈酸的老婆,不允许他与其他女人多说半句话。但没想到,就在前天,我的这位同学又突然在微信上主动与我说话了。

“好久不见了,老同学!”他向我热情洋溢地打招呼,还加了四五个呲牙笑的表情。我有些蒙,直截了当地问他:“之前你是不是把我拉黑了?”

“嗯嗯,是我媳妇拉黑的!所有女网友全删!”

他的言语之中没有半分惭愧羞赧和尴尬,仿佛删除拉黑别人是件特别光荣的事情。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将这愚蠢的对话进行下去。

接着他又说道:“但是现在没事了,我在外面出差,可以聊天!”

原来如此,一个是善妒得将全天下所有女性都视为婚姻假想敌的女人,一个是人前低眉顺眼背后寻机各种约聊打发时间的男人。

这两个人,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我与阿芳是发小,她的人生厄运在18岁之后接踵而来。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她的丈夫偷电缆入狱并抛弃了她、儿子被诊断为天生脑瘫……

如此多的悲伤在几年内如潮水般向她奔涌而来,那般的澒洞浩瀚,令人猝不及防。

阿芳有段时间很是自卑,躲在屋子里不愿见人,边流泪边发呆,不仅无心打扮,连纺织厂的工作都荒芜了。庆幸的是,在她最寥落的时候有一个男人走进了她的生活。他是个汽修厂的工人,善良而乐观。

他为阿芳报了蛋糕培训班,鼓励她学门手艺,又将自己的母亲从外地接了过来,专程照顾孩子,免了阿芳的后顾之忧,他每天笑呵呵地为她讲笑话,精心准备着一日三餐。

在他的呵护下,阿芳渐渐走出了生活的阴影,重拾欢笑与信心,和他走到了一起。

如今,不幸却又幸运的阿芳在镇上开了一家蛋糕房,店面虽不大,却干净整洁客源不断。来过的客人都说这里有个笑靥如花的老板娘,可谁能想到这个别人眼中的“蛋糕西施”,一年前还是个身陷苦海无法自拔的悲惨女人呢。

阿芳说,如果不是遇到他,自己的人生或许依旧如枯井般毫无生气,曾经她被一段不幸的婚姻摧毁,而今却又被另一段良缘拯救。

生活总是充满了反转悲欢,她的良人让她变成了一个自强、自立、自爱的女人,她与他一起成长,一起筑起爱巢。是他的美好与鼓励,令她重拾信心,并且有了面对俗世的底气。

有时候,一段好的婚姻对于女人来说,就是一次重生。这种重生是格局的提高,是性情的改善,是层次的升华。虽然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但是你的枕边人,更能促进你的人生成长。

在婚姻里,男女双方都应该用明亮的光芒去温暖照耀自己的枕边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比伴侣的影响力更深远。

有的夫妻,在一起的岁月久了,举手投足间便会不经意地沾染彼此的痕迹。

她爱干净,他便不会乱扔拖鞋;他爱吃甜食,她做菜便不由自主地多加一勺糖;她爱读书写字看报,他便会在不知不觉之间也学会诗意的词句。

夫妻是一座天平,任何一方的倾斜都会导致婚姻的变故。就像文学家的爱人鲜少目不识丁,企业家的伴侣大多通达人情世故一样。

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都需要双方势均力敌,若你跟不上对方的脚步,那就只能渐行渐远。

有诗云:“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夫妻关系,是婚姻家庭里的核心关系,却也是世界上最亲近和最疏远的关系。

说它亲近,是因为婚姻双方同吃同睡同在一个屋檐下,身体相依气息相连,如同连理枝比翼鸟;说它疏远,是因为两个人又是各自独立的个体,生长自风格迥异的原生家庭,彼此的性情习惯各不相同,需要年月的打磨才能得以相容。

所以,因这婚姻内核中的趋同性,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枕边人,就代表着你的人生层次与精神高度。

就如同我的初中同学,他的伴侣因为过分的妒忌而清理他的朋友圈,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毁掉了他的交际圈。

如今,他在同学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不仅女同学对他避之不及,男同学也经常在茶余饭后把他的糗事引为笑谈。如此,他便被禁锢在自己的一方狭小天地中,再难扩宽自己的未来之路。

而我的朋友阿芳,却因为得遇良人而有了一方崭新的天地,从此柳暗花明,山高水阔,如今,她已然成为大家眼中最幸运最有魅力的女子。

如果今生能遇到这样自带光芒的良人,万万不要错过这可遇而不可求的幸福与幸运。

因为,那个优秀的TA,不仅能为你带来爱情的甜蜜、家庭的温暖,还能升格你的人生、提高你的层次啊。

不墨迹才是时间管理的最大利器

1、不墨迹,是时间管理的最大利器

很多人问,你究竟是怎么做时间管理的?其实对于时间管理来讲,任何的技巧和方法都比不上三个字:不!墨!迹!不墨迹的意思,就是做事不拖拖拉拉,想到事情立刻去做立刻去做。比如说想要去学车,赶紧找驾校马上报名,最快一个月就能拿到驾照(我用了十天)。想报个培训班,在网上寻找一下大概对比一下,看看网评,就去预约试听课现场考察,用不了三天就能选择完毕。很多人会在这些事情上来来回回的墨迹,一会儿考虑距离远,一会儿考虑交钱多,一会儿问东问西看看别人的评价如何,大家你说一句我再推荐一个,几个回合下来三四个月过去了,而自己还是原地踏步,什么进步都没有,只剩下垂足顿胸,唉声叹气。

2、不墨迹,还是是一种人生态度啊

你以为不墨迹仅仅是时间管理的问题吗?其实不墨迹更多的是一种性格,一种状态,一种人生态度。如果你是个凡事特别磨叽,干什么都来来回回畏首畏尾的,说实话,你的人生也就现在这样的,也不用幻想什么伟大的成功还是英雄般的人生了。我经常收到很多网友的来信,其实信中都没什么大事儿,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儿。比如说,同宿舍女生谁跟给我关系好谁关系不好该怎么办?同事下班没让我蹭她车回家是什么意思?也许这些事儿对你很重要,但如果你的时间精力都花费在这些鸡毛蒜皮还无解的小事儿上,你哪还有时间精力去做些更重要的事呢?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跟我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生活中都是一些很大,很重要的事情,可能我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想那些小事儿。正式因为我们生活里没大事儿,才会在小事儿上叽叽歪歪。”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人年轻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拥有一腔宏伟报复,想要做大事儿,但为什么天永远都不降大任于自己呢与。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你都处理不好,就算天降大任到你身上,也只能砸死你,绝不会让你乱世成英雄。

3、不墨迹,让你能更加专注

不墨迹,就会让你有更多大脑空白的时间,也会让你做事更加专注。其实很多人时间规划不好的重要原因都是不专注。给孩子做饭的时候想着刚才那件衣服还没有买,到底该不该买呢?买东西的时候在考虑今天该不该去驾校给自己报个名?好不容易在驾校报了名,每天上课都在想,时间都用来练车了,家里一堆家务活儿还没干呢。如此下来,你的脑子每天都是思维涣散的,做A想B,做B担心C,结果没一件事做好,甚至还需要重新做。

4、如何改变墨迹的性格状态

那么你可能要问,如果自己的生活很平淡,确实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或者说自己就是个磨叽人,到底该如何锻炼自己或者改善自己的这种磨叽性格呢?我推荐的方法就是:阅读名人传记。每一本名人传记都能给你展现一个名人伟大的一生,你可以从中看到,当他们在人生中遇到困难,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何思考,如何做决策,如何坚持,如何克服困难的?他们的人生中也曾有很多很多的失败和沮丧,有些很严重,比如进了监狱,被公众误会等等,这些巨大的困难,他们又是如何挺过来的呢?读读别人的故事,再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下自己的想法,你会发现自己生活中遇到那些事儿哪还算个什么事儿啊。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有点自命不凡的人,如果你觉得自己应该比现在过得更好一点,如果你觉得自己应该是个做大事的人,那么,读点名人传记,让自己具备点大将风范。每时每刻都要觉得,自己是要做大事的人,因此别老在小事上磨磨唧唧,别老在鸡毛蒜皮上没完没了。当你真的脱离了这种会拖延你时间和生活态度的心态,你才可能去专注做更多的事,也才可能开始取得一点点自己过去得不到的成就感。

否则,你的人生都会在无限蹉跎中慢慢度过,到头来时间空流水时间,你什么都没有得到。唉声叹气什么用的没有,你只能靠看一些励志文章聊以****,并眼睁睁的看着别人跑得越来越快,你连他们的脚后跟都看不见了。

你的弱点藏在你的朋友圈里

我是一个很喜欢发朋友圈的人。有时我会发自己看的一本书,有时会是上厕所时想到的一段鸡汤式的心灵感捂,有时是来大姨妈时心情烦燥得想要杀人的抓狂,当然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喜悦,总而言之,我就是我,烟花一样寂莫的逗B。

后来有一天,我觉得我应该出来找工作了,于是便加了一个兄弟单位的头的微信号。

对方是个很MAN的男人,我和他曾经在工作上打过交道。他也颇为认可我的能力,于是我便开口问他们现在招不招人。他说他们现在缺一个团队管理,他也知道我在行业内的经验,认为我比较适合他们的这个职位,让我把简历和薪水要求发过去,他拿去给老总签名。

于是我把简历发过去后,就翘起双脚等他通知我去上班了。

岂料,这一等便是一个月。

我按捺不住跑去问他:“咦,到底怎么一会事?我还在等你的上班通知呢。”

对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不好意啊,我们老总觉得你不适合我们公司。”

神马情况?我这七八年的行业经验,业绩也不算差,年纪也不算老,学历也不太低,人长得也不丑,怎么就不适合了呢?我强忍着泪水(怒火)问对方,到底什么原因?

他说:“说出来你别怪我啊,那天我把你的简历递给老总之后,开始他是挺满意的,后来非要看你的朋友圈,说更想进一步了解你的为人。结果他看了之后,就说你太情绪化,可能不是那么适合担任管理的职位。”

What!不就是发个朋友圈吗?还上升到人性品格去了?

得知真相的我,整整蒙圈了一个星期。好吧,其实没那么夸张啦,最多不服气了一阵子,但后来我想了又想,觉得人家说的其实也挺有道理,像我这种一天发朋友圈超过三条的,并且与工作无关的,都是感性多于理性的人。而管理,虽然不是什么硬梆梆的机器,但确实需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有个朋友,名校高材生,智商一百五,为人易相处,刚进单位一年就被提拔为中层干部,前途看起来一片光明。

此君任职的部门是法务部,平日也是要应酬的。他也是一个很坦荡的君子,总是喜欢把应酬场合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时间常常还是在晚上十一二点后之后;他私底下也喜欢组织一高大上的聚会,单看他的朋友圈,你就会觉得他是一个忙到不得了、每天都有应酬人。

有一次我问他:“你这样是不是太高调了一点?让你们公司同事看到你发的朋友圈似乎不太好吧。”

朋友也承认,他的朋友圈确实惹得同事议论纷纷,都说他比老板还要忙。但他也懒得去屏蔽或者分组,认为自己身正不怕影斜,也没发什么反动消极的言论,没什么什么见不得光的。

可是,几个月之后,我却无意得知,他换单位了。

他之前所在的单位,在行业内是响当当的老大哥,论工次福利,舍它其谁,朋友升职也不过一年,按理来说,自动离职的可能性不大。

果然,跟朋友私聊的时候,他告诉我,他确实是被离职的,而罪居祸首就是他的朋友圈。领导对他的朋友圈非常不满,说的是,自己的下属居然比自己还要多应酬,要是份内的工作呢,证明他这个领导混得还不如自己的下属;要是工作之外的事呢,他这么多应酬,肯定有外面干别的事,分心太多,难免会疏忽自己的份内工作,长此以往,会在同事事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公司不得不把用了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把他劝退了。

老实说,我觉得我朋友这个亏吃得蛮冤的,不就是发个朋友圈吗?

其实朋友圈刚开始是很单纯的。人们纯粹把它当作自己一片小天地,那是真的跟朋友在分享自己的生活。

可是慢慢地,朋友圈就变味了。人们把它当成各种各样的工具,有卖东西的、有做公众号的、有推企业管理的,这些朋友圈,要的就是流量,于是他们开始不设限地加很多的陌生人,朋友圈一下子变得不再是朋友的圈了。

你会把自己的心思和私人生活毫无顾虑地抖给这些素不相识的“朋友”看吗?

可怕的是,据说现在的人都喜欢通地加微信来了解一个陌生人,加上对方微信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对方的微信,以此来确认对方的大致形象,是文艺青年还是接地气大叔,是矫情小姿女还是庸俗的妇女,是情感外露还是闷骚含蓄,看看对方的朋友圈,心里就有了数。

也因此,有部人选择少发或者什么也不发。

问他们为什么?有一个国企二把手的朋友说,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行踪,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在想什么啊,我圈里那么多同事、供应商,经常发微信不是把自己曝得光光的吗?

一个上司,如果想在下属面前树立起威信,还是与下属们保持距离的好,甚至同事之间这种纯粹是由利益关系连在一起的关系,让对方知道自己频繁发微信未免会让对方觉得你工作不够专心,也会让上司觉得你情绪不够稳定,久而久之,别说升职了,有时连工作也难保。

一句话,通过朋友圈,一个人可以假装他有如何高大上的生活,但往往也无法避免暴露自己的弱点。虽然只是发个朋友圈,但你有没有考虑过后果呢?

所以,我们都说,朋友圈已经变得越来越没意思了。

分寸感到底有多重要

第一次遇见她,是在一个婚礼上,她坐在我身边。我对于陌生人,一般友好,但保持距离,也就是微笑、点头、你好、再见。

但她不一样,她是一个特别热情的姑娘,所谓热情,就是与她在一起,你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话题,她一个接一个地抛出问题,你只消回答完,就可以撑满全场。

因为和她离得最近,我们留了电话号码。

后来,我们私下里约过一次饭。

那一次,她问了我许多问题,比如在哪里工作,平时做些什么,晚上无聊的时候干什么。这些问题自然是寒暄的标配,我们聊了很多,几乎毫无保留。

你的父亲是做什么的,母亲曾经是什么职业?她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内心是讶异的。但有了类似朋友的关系,我并不介意告诉她。

我没有直接回答她,只模糊地说,我父亲是会计、母亲退休了。

你一个月收入多少?当她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明显有一些不舒适了。但碍于一个女孩子的面子,我笑了笑。

那你找工作,有没有走关系?她问。

没有。我回答得直接。我可以感觉到,当时自己的尴尬拼命在掩藏一种无奈。这样的无奈,大概是因为她的逾距。说真的,就连最好的朋友,其实也不该问的,更何况一个刚刚见面只有两次的人。

她好像察觉到了什么。

她也有戛然而止的本事,顺利地过渡到了下一话题里。这一顿饭,自然不愉快,这之后,她每每与我联系,我都会敷衍。

我问过女友Shelly,如果有人问你这些问题,你怎么回答。我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过于敏感?

女友说:不窥探别人的隐私是起码的教养,哪怕是自己的朋友。聪明的人,都懂得什么是分寸感。

也是,我和女友已是十多年的朋友了,不算闺蜜,但常常联系。一直到最近几年,彼此才偶尔提起收入,才知晓彼此的家境,我们也有聊不完的话题,但我们从不随意打听对方的隐私。

所谓分寸感,就是在循序渐进中走进对方的世界,在试探中,细水长流。尊重彼此的空间,又在彼此交叠的空间里深爱,天长地久。

我很喜欢一个比喻,就是把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称为客人。

记得东野奎吾的《戴着面具的人们》中,有一段是,服务员因为对一个年轻女性独自住酒店好奇,他们酒店里的经理说了一句话:“我们酒店的客人都是戴着面具的,一个叫做“客人”的面具,绝不要试图揭开面具。

其实,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客人,只是来得多与少,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每一种形式的存在。

比如说那些普通朋友,大多数人都是被束之高阁的。就好像那些暂住两三次,只留下电话号码的顾客,或许下一次碰面,只记得名字和面容,再差一点,或许一切都模糊。这些人,你很少见,也很少记得。

好朋友呢,就是那些常常与你来往,于是成了熟客的人。你们可以谈笑风生,也可以坐下来一起吃饭,你们可能知道对方的脾气和习性,也不太拘束。你们也会说,常来啊,常来啊。她放在你靠近的地方,常常是抬一抬头就可以看到。但你们终究不是那个难过时第一个想到对方的人。

还有极少的一部分,就是VIP了,她们是你的闺蜜,你们对彼此了如指掌,你们可以在彼此允许逾越的地方随意翻看对方,你们无拘无束,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等着对方。

分寸感告诉我们,要懂得一个道理,叫“自知之明”。也就是知道,首先,你是谁;其次,在别人心中你是谁;最后,你才决定,你可以做什么,问什么。

回到刚才说的那个女友Shelly身上。在我们的朋友圈里,她的好人缘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对她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是:分寸感。

初见时,有狼的灵性,也有羊的温顺。她坐在你身边,笑着面对每一个人的说话,她好像在观察什么,但始终彬彬有礼,恰如其分。她后来说,如果是陌生人,她并没有兴趣知道别人的任何,世界上陌生人那么多,你何必与人都说。

两三次见面之后,谈的最多的,也是她所喜欢的,比如美妆,比如健身,再或者谈吃的。这些话题,是她可以和许多人都谈得津津有味的,无关她自己,你也进入不了她的私人领地,她也从来不想逾越你的任何。

大概过了半年之后,会偶尔谈点工作上的事,但绝不用发泄的语气。她很喜欢说一些工作中的无关公司隐私的例子,天衣无缝地表达。这样的技巧,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但唯一可以学会的是,一是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情绪;二是不轻易透露自己的想法。

再后来,熟悉之后,就会说一些体己的话,这些体己的话,无非是知道了她的父亲曾经生意失败,她们一家有过一段租房子的日子,她也知道了我年少时的一些往事。

但我们都知道,我不是她最好的朋友,她也不是我最好的朋友。所以,最私密的话,我们都不说,如果需要帮忙,我们也从不第一个想到对方。

许多人在友情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我们同样和她相识,你和她说这些秘密,却不和我说?

为什么我们同样问这个问题,她能得到答案,我却不能?

三毛有两句关于朋友的话,我很喜欢。

一句是:朋友还是必须分类的——例如图书,一架一架混不得。过分混杂,匆忙中去急着去找,往往找错类别。

另一句是: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是,没有分寸感的友情,都是不会长久的。

记得有一次,在谈论朋友的时候,我和Shelly有一个共识是,每个人的交际圈就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同心圆,直径大小与亲密程度呈正比。当亲密程度越近,那么直径越小,反之,则直径越大。

而时间就是不断筛选朋友的过程,有些人的直径越来越大,而有些人的直径越来越小。但每一个直径中,彼此都有彼此的空间,没有进一寸的欢喜,也不会有退一尺的无奈。

愿今后,聪明如我们,都懂分寸,但不逾矩,为人热情,但不过于热情。

在友情的直径里,恰如其分地站立,把一切交给时间和彼此,然后顺其自然。

下班后的生活,决定了你的一生

北京,繁华又令人迷茫的都市,有多少人真正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

又有多少人,是先谋生,再谋爱。

每个人都在曙光出现的时候堵在环路,霓虹灯下挤在接踵的地铁。

我就是无数勤奋又无名的小蚂蚁的一员。

几年前,我的同事小方就和我一样,活在这所城市里当英语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备课,生活像上了发条,虽累,但重复着。

我们都这样,重复了好几年。

可是,几年后,小方依旧在上课,每天十个小时,从早到晚,上的课一样,依旧重复着。

而我成功转型成了导演、作家。

我不是炫耀,只是每次小方跟我见面时,我都会受不了她跟我有以下这段对话,她说:你运气真好啊,赶上了我们国家文化大爆发的时候,才能顺利转型。

我说,小方,这世界上没有毫无理由的横空出世,我还是很努力的好不好。

小方说,你哪里努力了,你就是聪明,当年我们每天都被课安排的满满的,回到家不是睡觉就是看看电视就睡了,你竟然能辞职后这么快换了轨道,竟然干的还不错,不是聪明还是什么。

每次说到这里,我都摇头,因为不知道该如何接,她的话让我觉得“聪明”是贬义词。

记得那段每天都在上课的日子,我每天几乎都是三点睡觉;最重要的是,直到今天,我家里都没有电视。

每次下班,人确实很累,可是,同事打开电视,而我打开电脑;他们看节目,我码字;他们喝酒,我喝咖啡;他准备睡,我准备熬。

那段时间,我每天一部电影,每三天一本书。笔记记在厚厚的本子上,光是本子,就写满了十多个。

我很感激那个时候的独处与平静的努力,很感激那时每个下班都没有无休止的疯玩,而是用下班的自由时间磨练出了另外的一技之长,才能在机会来了之后,牢牢把握住。

否则,直到今天,我依旧只能上着循环的课,这样循环的生活不是不好,而是我不太喜欢。

我讨厌别人说你运气好。运气很重要,但机遇倾向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从来没准备的人,就算运气敲门,他也全然不知。

其实很多人都在忙碌地上班,朝九晚五地筋疲力尽,但毕竟下班后的时间是自己的,这些时间,只要学会积累合理支配,一定够打造出一技之长,打造出专属自己的兴趣,坚持下来就能打造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辞职后,还见过几次小方,她蓬头垢面的刚刚从课堂下课,我约她去参加读书会听讲座,她总摇摇头说她今天累了一天要去逛街犒劳自己。

有几次跟她通电话,没人接。她第二天才回我,说她昨天晚上很早睡着了。

后来,只要一起吃饭,她都会抱怨这份工作太累,回到家就想到处嗨,说这种重复性毁掉了她,说工作让她越来越不喜欢自己,自己却无能为力。而我只是会当耳边风,任她发完牢骚,跟她说,那我怎么能成功转型呢?

她说,因为你聪明。

我无语,然后看到她依旧在下班后逛街、看电视、睡觉。

忽然明白:一个人下班的时间,决定了他的高度;一个人如何使用空闲时间,决定了他能走多远。

我想起一个学生,大学期间,被选择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可他却迷恋着摄影。

这样的人,在大学校园里很多。

他经常在微博里跟我留言,说自己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可是已经晚了,自己被分配了这么一个专业。

我很纳闷,问,哪里晚了,你还这么年轻。

他把当摄影师这个梦想告诉身边的朋友,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有些人最多也是呵呵笑一下,然后让他加油,再继续打着游戏。

这个世界总是这样,追梦的路上,总有些人不停的笑,放心,他们会一直笑,直到你实现了梦,这些讥笑才能变成苦笑,剩下的,就该你开怀地笑了。 后面的日子,他依旧和所有人一样,该上课上课,该考试考试,除了他时常带着单反,其余的,和别人没有异同。

几个月后的某一天,辅导员在会上宣布一件事情,我们班有人获得了国际摄影比赛一等奖,正是他。

毕业后,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系。他同学说他是个天才,可他只是嗤之以鼻的说:他才是天才,他们全家都是天才。

他说,我不过是用了别人睡觉、打游戏的空闲时间,专注了一件事情而已。

后来我才知道,每天他起的很早,去学校趁着露珠还在、晨光初现,按下第一次快门;晚上路灯下,看着灰蒙天空、皎洁月光,按下最后一次快门。这短短的几个月,他按下了数十万次快门,记录了无数张照片。每天晚上在自习室,他打开ps修着图,图书馆里,除了他,只有那些考研的孩子们。

每个忽然转型的人,都有着许多平静努力却无人问津的时光。

他用空闲的时间做了喜欢的事情,他不是天才,只是个努力的人。

的确,人总喜欢把自己不理解的跨界行为分析成天才,却不知道,每个人都能成为天才,只要肯合理地利用空闲时间。

一个人如何使用空闲时间,决定了他的高度。

我把上面两个故事讲给一个准备辞职的哥们听,他频繁地点头。

这一年,他早就受不了公司每天要求早上八点半打卡,也受不了老板变态的脾气和同事打小报告的习惯。

听完,他告诉我,也是,我现在的主要矛盾不是和这家公司。我应该在下班后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然后有能力去一个更喜欢的公司,再递交辞呈,如果赌气就辞职了,自己连基本保证温饱的能力都没有了。

一气之下辞职看似是霸气外露,其实不过是另一种变相的逃避。

这些年,我见过许多要辞职的人,他们把所有自己不顺和平庸都归因于所在的这家公司,其实并不是,你可以用下班时间做得更好。

我也见过许多要退学的人,把所有自己的痛苦和无能归因于学校太差专业不好,其实也不然,你能用空闲时间去旁听课看喜欢专业的书籍。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人总要度过生存期,才能谈梦想》

度过生存期时,确实不好受,或许你做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好在,这种不好受并不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你依旧有时间去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所以,当你手上拿着一杯水,接下来你要做什么?

我想你可能会说,倒掉、喝了……

都不对。

当你拿着一杯水时,接下来你应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这杯水它占了你一只手,但你总有时间能把它放下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杯水,就是你现在拥有的却不喜欢的工作、专业。

可放下水时,你拥有的,是整个世界。

这世界没有那么多一帆风顺,可是,抱怨却不改变,指责却不反击,一段痛苦时间后,人没有学会触底反弹,反而开始苦中作乐,才是最可悲的。

其实你的抱怨,不过是借口而已,现在的工作真的会占你很多时间吗?那么这些时间背后呢?你做了什么事情去改变现有的生活呢?

我曾经问过一个朋友,当你做了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接下来你要干嘛?

他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先干着,然后用空闲时间磨练出一技之长,然后投简历,骑驴找马,等时间成熟了,再凤凰涅槃。

可大多数人呢?

他们一边抱怨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一边下了班去花天酒地,第二天继续抱怨,无休止的循环了下去。

所以,别逃避,去提前准备,一边卧薪尝胆、一边做好随时换轨道的准备、一边磨练出一技之长。

这些空闲时光,才能打造出一个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