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挣钱的姑娘,还是值钱的姑娘

有两个选择摆在你面前:

A:一份薪水丰富的基础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也没什么挑战,工作内容简单重复。怎么有这样的好事?因为你年轻漂亮啊,并且,这是一个现在挺红的行业喔。

B:一个前景不错的学习机会,需要你花大力气提升自己,眼下收益一般,很可能是未来的风向——但也很难说哦,风向与未来这两个东西组合在一起是有变数的,万一不是你别打我。

三年为期,你选哪个?

呵呵,暂时不做这么纠结的选择题,咱们讲个故事先。

大概80年前,两个女人也面临了类似的选择,她们一个叫胡蝶,一个叫阮玲玉,都是当年最火的女明星。

胡蝶当时是邵逸夫哥哥邵醉翁创办的天一影视公司当家花旦,天一是当时最大的影视公司,但胡蝶觉得,“天一太过于从生意眼光出发,影片的娱乐功能多于艺术性,而且大多都在宣扬旧道德,不符合时尚潮流,即便目前拥有一定观众,但不能带给观众回味的印象。”

那时,作为天一公司长期签约的演员,她薪酬丰厚,每个月至少有70银元的固定工资,即便什么都不做,一个月也能买490斤猪肉。她主演的《白蛇传》、《孟姜女》之类古装电影虽然艺术价值欠奉,但每一部都票房不俗,片酬高昂,如果转型,既是风险也是损失。

但是,她坚持寻找突破的空间。

胡蝶非常有语言天赋,会说流利的粤语、闽南话、上海话,而当时的电影演员以广东人居多,比如张织云、杨耐梅、阮玲玉等,所以,当电影从默片进入有声片时代的时候,明星们必须勤学国语,谁学得快学得好,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市场机会和观众基础——就像现在的英语,要走向国际影坛,只会傻笑蹭红毯可不行。胡蝶幼年曾随父亲奔波在京奉线上,她姥姥是个北京旗人,多年来一直跟她同住,条件得天独厚,可是,为了精进,她依旧专程到北京拜梅兰芳为师学习普通话。

1931年,胡蝶主演了电影《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故事片,她立刻成为“中国电影首位发声者”,获得电影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而这些,除了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她下了苦功无人能比的语言优势有关。《歌女红牡丹》红极一时,由明星电影公司和百代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从这部电影开始,她离开老东家天一公司,戏路宽了很多。

除此之外,胡蝶系统学习过影剧概论、电影行政、西洋近代戏剧史和导演、化妆、舞蹈等十几门课,还有骑马、开车之类技能,所以,她的角色跨度很大,从卖糖果的小姑娘,到风尘女子、优渥少妇、反串男角都能从容驾驭,甚至52岁时还获得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这些看似折腾的努力,使她在“电影皇后”评选活动以21334票的最高票数当选。

阮玲玉是当时唯一能够和胡蝶比肩的电影演员,胡蝶自己都承认:“论演技,我是不如阿阮的。”

可是,阿阮付不出她那份功夫。

因为拖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年迈,初恋男友张达民嗜赌,她疲于奔命地挣钱。好不容易摆脱张达民之后,她和“茶叶大王”唐季珊恋爱,在爱情的幸福中不可自拔,每晚去最高级的舞厅跳舞,收到富豪一栋三层楼的洋房礼物,一切都特别像一个女明星的生活,嫁入豪门似乎是最短的路径。

可是,这段路却走得特别漫长。

富豪往往不会只有一个女人,花花公子唐季珊很快辜负她,前男友张达民持续勒索,她的演艺事业也受到严重挑战,天生丽质一口标准普通话的陈燕燕成为她重要竞争对手,她却依然是小报八卦版常客。

在明星这个行业,漂亮姑娘就像一波一波的浪花,前浪未必死在沙滩上,后浪就已经风起云涌,在距离25岁生日还有18天的时候,她对爱情与人生双重绝望,吞下安眠药,在唐季珊送给她的洋房二楼自杀去世。

胡蝶和阮玲玉,代表了两类完全不同的女人。

胡蝶是“值钱”的女人,阮玲玉是“挣钱”的女人。

胡蝶愿意投资自己,她的投资并不是买几个名牌包、鞋、衣服,打扮得光彩照人,而是舍得花时间、精力学习本事,真正让自己增值。

阮玲玉热衷挣快钱,用自己的年轻、美貌、才华、身体去兑换真金白银,只是,再丰厚的物质也有耗尽的时候,何况只出不进,太年轻的时候就失去太多机会。

我们在道路上行走,看到的只是自己眼前百把米的路面、别人的脚后跟,以及不远处若隐若现的商店;我们在20楼的家里,入眼的是不近不远的雾霾,时隐时现的蓝天,熙熙攘攘的街道,和芸芸众生的头顶;我们靠在飞机的舷窗边,飞到云层之上,眼前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蓝天丽日,原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高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和最终能够达到的位置。

增值让一个女人“值钱”,“值钱”之后再去“挣钱”,要容易的多,即便在增值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迟早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代价”不过是“零存整取”,存一个现在,收获几份未来。

而“挣钱”这个行为,几乎贯穿女人的大半生,除非你很早就幸运地实现了财务自由,可是,想学习新本事的精力、体力和动力,或许只存在于一生中的某些特定时刻,对于绝大多数女人,错过这些时候,今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日益繁忙的工作,干柴烈火的恋爱,风调雨顺的婚姻,嗷嗷待哺的孩子,日渐抬高的发际线和降低的精力,都不再支持你那颗好学的心。

所以,在有条件让自己更“值钱”的时候,不要因为贪图安逸而放弃,少走的路以后会变成多吃的亏。

娜塔莉波特曼13岁出演《这个杀手不太冷》大红,完全可以拍广告挣快钱,但这姑娘一直没有中断学习,对电影的选择也非常慎重,她甚至推掉了《洛丽塔》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片约去参演舞台剧《安妮日记》,因为这是从未有过的经历,对演技有更深刻的磨练。

2003年,她取得哈佛心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她在希伯来大学继续研究生课程;2006年3月,她以客座讲师身份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的课程,还引用了自己主演的电影《V字仇杀队》中的内容

;2008年5月,未满27岁的她受邀成为戛纳电影节评委,同年9月,她带着她的导演处女作、21分钟短片《前夕》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展映,还是这一年,她获得tccandler评选的全球最美脸蛋第一名。

或许,你还记得一个叫林妙可的中国小姑娘,百度百科上是这样介绍的:1999年7月1日出生于北京市,从小学习民族舞、钢琴、长笛和书法,并热爱舞台表演。先后参演了多部电视剧、电影、20多部广告和MV。她参加过的节目、新闻发布会的数量早已过百,最忙的时候每周都有通告。

现在的她,是这个样子: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女演员”都是最靠脸和青春吃饭、最不需要充电的职业,可是,依旧有“挣钱”和“值钱”的差别。

故事讲完了,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A和B,你愿意选哪一个呢?

别让你的友谊死在了朋友圈

最近,我突然发现我的朋友圈清净了好多,基本上没有朋友与我在朋友圈下面进行互动,原以为朋友圈可以帮我来维持友谊,到现在我才发现朋友圈毁掉了我的友谊。不明原因的我开始回想过去自己做过的事情……

第一个不理我的朋友大概是小李吧。

那次我因为对一个朋友的行为表示不满就在朋友圈随便吐槽了几句,然后小李评论道:”是哪个人又惹你生气了?”

我没有办法回答,因为我吐槽的这个朋友是我俩的共同好友,如果回复了小李就会看到,两个人的关系肯定也就僵化了。为了和谐,我随便糊弄了一下小李:“没有的事儿,随便表示两句而已。”

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在朋友圈里面理过我,也没有回复我的评论。

小华是第二个不理我的朋友吧。

我平常自由散漫惯了,从来都不去注意一些生活上的小细节。朋友圈都是赞与不赞平均分配,可是突然有一次小华过来问我:“你为什么从来不给我点赞,是不是你对我有意见还是怎么样?”我一时竟不知道怎么回答。

虽然说被朋友在乎起来应该是非常开心的、可是一阵压力拥上心头。真是为什么要这么在意点赞了?点赞又并不能代表我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好友大概是小明。

有一次小明去旅游,拍了一些美景,然后给我发了一张照片。那时候我正忙着,并没有太注意,也没有立刻回复,事后就把这给忘了。过了几个小时,我玩手机无意间发现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于是立刻分享到了朋友圈。

没想到,这时候,小明立刻问起我,你为啥不回我微信却在发朋友圈?我一下子懵了,说实话,我根本也没记得这档子事。之后,小明和我的关系就大不如前了。

有时候只是一个随意,自己并没有太注意,可没想到却别人放在了心上。或许那时候我就是不想回复,或许那时候我真的很忙,忘记了回复,但你不该因为这个和我绝交啊!

想到这,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让朋友圈的做法来定义我们的友谊,来维持我们的关系?友谊是友谊,社交是社交,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朋友圈的存在只能是一种社交,而不是我们真实的友谊。

我想,真的人际关系并不是依靠朋友圈之间的评论而存在的,并不是依靠点赞而积累下来的。朋友圈之间的关系太过朦胧,总是很难看清楚背后的真相,那么又何必将朋友圈里面发生的事情当真了?友谊岂是一句两句就能够断绝吗?

朋友圈将我们的关系拉得这么近,却也变的那么远。朋友圈不像人和人面对面的交谈,很多时候你看不到对方的神态语气,你无法辨别,所以也就经常造成误会。但真正的友谊从不依靠朋友圈作为基点,有时候看似两人关系在朋友圈不亲密,但是他们依旧有很好的关系。

不要将朋友圈看的太神圣,它与友谊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所以,下次碰到没有及时回你,或者没有给你点赞的情况,别太在意,或许别人根本就没有在意这件事,你也别太放在心上。如果你还是耿耿于怀,不如直接说出来推心置腹一次,很多心结也就迎刃而解。

空闲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出来谈谈心。一杯茶,一张桌,闲暇的午后,面对面的交谈才能感受到最真挚的内心。

你说的道理我都懂,那又怎样

《后会无期》里,王珞丹说过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确实,你一定也听过很多道理,长辈的,朋友的,还有烂大街的鸡汤鸡血文,好像懂了许多道理就是掌握了一项至高的武林秘笈,从此能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正确光明的大道。

嘿,那些道理到底是什么道理啊?我查了下,常说的“道理”的含义应该是指事物的规律、事情或论点的根据。其实不用说得那么麻烦,道理无非有两种,一是被听的,二是主动听的。

被听的,也有“一定要听我的”,和“不一定要听我的”之别。但不管怎么样,反正这道理就是被塞进耳朵或被踢进眼睛里。比如逢年过节时,最害怕遇到旧亲故友,没有聊几句,对方开始和你聊真正幸福成功的人应该是怎么样,诸如考个公务员才是稳定、又有好处的职业,例如早点结婚成家才是幸福的,单身可不好。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无可厚非,可怕的是,有些人偏偏爱以自己的一点经历并引为人生真谛,殊不知于己是,于他人则未必。就好像你现在看的这篇文章,也不排除我有强加道理的潜意识在作怪,如果你不喜欢可以停下,如果你想知道这个人他要加什么鬼道理,我偏要听听看他有多自以为是,嘿嘿,那咱继续。

有一次,我大谈特谈有多不认同某个人对事情的处理方式,但一旁的朋友听完后说,不要以你自身的经历去评价他人。我说,我没有,这只是看法。朋友说,任何观点都是有标杆在,你评论他错的前提是你认为你自己是对的。我想了想,这话竟好有道理,我无以反驳。原来我内心的小人正在张牙舞爪地宣告他的主见,却还扛着人生大道理的红旗。

凡是告诉他人道理者,必是心中先有一杆秤。人心中有秤,无对错,但若对他人,或许就叫强加。被听者,大多不屑于他人强加的道理,因为大家各自有秤,若相同,引为同道中人,若不同还要被说服,还是直接拜拜干脆。这些道理叫频道不对,怎么都不能共振。那你的那么多道理,就算我懂,那又怎样?我也不会接受的。

而主动听的,也有很多种。有一种最为常见,例如自己遇事不顺,失落难过,这时惶惶然不知所寄,只好寻求他人的一点倾听和建议。前阵子,某君失恋,恨不得日日饮醉,夜夜化身诗人写下留传千古的诗篇。确实,低谷是灵感的爆发期。后来,他跑来问我自己应该怎么办。我噼哩啪啦讲了一大通,结果他回了我一句,“你说的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我顿时想抄起手上的杯子扔过去,那你还找我问什么问!稍稍冷静下后,我只得说,“做不到就不算懂,不能接受的道理谈什么懂?”

你看,就算是主动听的道理,也有不买账的时候。听过道理和接受道理是两码事。但我们常常混为一谈。主动去听者,可能只是在水中想抓住根草,没想到你给了他根木头,他说我也知道木头能让我浮起来,但我现在还挺享受沉浸在水中的感觉。所以,这些不合听的道理,多是时候未到。有时自己也会去寻求道理,例如去阅读,去从他人故事中看别人的做法,希望能找到符合自己的道理。但那些故事多半就是给你打个鸡血,撑几天漂亮场面。没有入心的话终究不算灵丹妙药。

朋友小园之前找工作颇不顺利,内心忐忑,又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力不足,做了错误的决定,最后上升到质疑人生,甚至想先要把自己要什么这个问题想明白再找工作。那时候每个人和她说的话,告诉她你只是找工作不顺利也可能是这个季度不好,提醒她出色的地方,劝她想开不要钻牛角尖,可是这些话通通都没用,她缩在自己建的小壳里,拒绝外界所有善意的理解与劝说。后来大家索性也不理她,直到有一天,小园约我吃饭,告诉我她已经找到工作了。

我问她,“那你当时那些想不明白的问题,想明白啦?你知道你自己要什么了吗?”

她说,“嗯,没有全想明白,但是窝在家里也想不出来。自己要什么,我还不是很确定,但过得开心倒是能确定的。”

停顿了下,她说,“其实你们说的道理我都懂,但当时我就是不想听。那些话都是对的,但时候未到就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承认。”

我俩相视一笑。

是啊,这么多道理还听得少吗,可是有几个是你自己的?你说的道理我都懂,那又怎样?成为你自己的,都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就好像有一天,突然有一句,无意间轻飘进脑海,你突然就觉得脑子那么一热,好像有人拿个大锣在你耳边大力地一捶,“轰”的一声。原来如此,一直混沌的自己,突然一瞬间灵台清明。

不过,就算真的听懂很多道理,也不能保证就能过好此生。道理多是有前人印证过,而生活多是你自己的,经常都是新的难题。所以你说的道理我都懂,那又怎样?还不如多认真生活,少谈点道理。该懂的自然会懂,不想懂的就过了吧,不用急。

在懂你的人群中散步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20%的人,见到你就是莫名其妙的喜欢你,总有那么20%的人,见到你就是莫名其妙的讨厌你,剩余的60%的人处于中立状态。如果我们把关注点放在那个莫名其妙讨厌你的人身上,那我们每天接受到的信息就会烦恼不断。但是,如果你把关注点放在20%的喜欢你的人身上,每天就是如沐春风。

我的一位老师和我说过,他刚刚做老师的时候,总是关注那些在课堂上不喜欢他课程的人,越关注那些不喜欢他课程的人,他就越想去迎合这部分人,让这些人也喜欢他的课程,后来,他发现,他错了。有时候,无论他怎么做,总有一部分人就是不喜欢他的课程。后来,他就把关注点放在那些特别喜欢他的课程的人身上,情况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候,在他的眼里,都是喜欢他课程的人,那些学生的反馈给他赋予很大的能量,从而激发他讲的越来越好。

逐渐地,那些中立的人群中的一部分人以及那些20%的不喜欢的人群中的一些人也被老师的激情和才华所感染,最后整个场域发生了变化,他的课程也越来越受欢迎,老师生活的也越来越开心充满自信。

人生,因缘而聚;因情而暖。世上之事,就是这样,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盼也无用,求也无益!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人世间的事情勉强终归不能如意,强求势必不会甜蜜!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世事大抵如此,努力无悔,尽心无憾!

记住, 我们的人生中,只需要做这两点就足够了:

第一点,只和懂你的人谈你们之间懂的那些话,不懂你的人,你可以去影响,但不必强求。世间人这么多,只要有1%的人懂你,足够了,汇聚到一起,力量就很强大了,选择同频的人在一起,人生会变得非常的简单快乐!

第二点,听到我们不懂的东西和不理解的事物,我们需要随时保持一颗初心,去探索和接纳。因为,也许他们站的位置我们没有去过,他们看见的事物我们没有看见。打开思维,心智,心灵,接纳所有的不同,像孩子一般怀着好奇心去探索……

在我们的生命中,只需做我们自己,喜欢你的人自然喜欢你,不喜欢的人就让他在那里吧,我们不要怨恨,不要沮丧,不要恐惧,接纳一切的发生,从此,人生云淡风轻,在懂你的人群中散步,尽享喜悦……

人际交往中,这五句话一定要牢记于心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际交往是每个人避也避不开的话题。虽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我的空间,可是另一方面,其实每个人也都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人能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资源的丰富,视野的开拓,很多时候更是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支撑。有时候深度的人际交往,甚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完成自省和成长。

以下这五句话分别来自我的父母,老师,书籍,朋友和关注的人,在这些年的人际交往里,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也对你有用。

不要轻易的把别人当成你的敌人或朋友,但一定要把所有人当做你的老师

这句话,是在上大学前我爸跟我说的。后来发现这句话最大的意义,是教会我如何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真诚的欣赏别人,对优秀的人不产生嫉妒。

其实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很难真心的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成为朋友。有人光芒万丈,自然有人被映衬的黯淡无光。大家各有各的骄傲,谁愿意总给别人当配角?甚至很多同样优秀的人也很难成为朋友,自古来就有“美人相轻”,有“文人相轻”,有“既生瑜,何生亮”。

这时候,把别人当老师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看到别人比你优秀,你不会忙着酸溜溜的表示轻蔑和不屑,而会觉得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对象。你会试图靠近他和他做朋友,观察他的行为,聆听他的想法,从他的言行举止里分析出他优秀的源头。撇开一些通过你不认可的手段获得成功的人不论,大多时候你会发现,所有别人比你优秀的地方,一定是比你多用心多努力了。

你隐隐有了想要变好的渴望,期待有一天能和他们并肩而行,你也开始了努力。然后你会发现,很多事是看上去简单,真做起来千难万难。这时候你才会对这些人产生由衷的钦佩,从前你觉得在一个环境里,大家都差不多,你行我也行,现在才能明白他们比你多做了多少事,已经把你甩出了多远。这时候他们对你的意义,已经变成了灯塔和路标,是你咬牙坚持时心里那一股子热气。

有一天你回头看,会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远。你也有了牛逼的朋友,强大的对手。再看看那些仍然浑噩不知,原地踏步轻飘飘甩酸话的人,你会十万分的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这些优秀的人刚出现,他们身上的光芒会刺痛你的双眼,可如果你能走近去看,会发现原来这是一扇能让你看到新世界的窗户。

在你想要评判别人之前,要知道很多人的处境并不如你

这句话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第一句。这句话教会我不要轻易地评价别人,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和原因,也都会被自身所局限,要尝试换位思考和共情,求同存异的去理解别人。

先说最近大火的《欢乐颂》,前面古灵精怪特别招人爱的曲妖精,后面因为做事太过分让大波人粉转黑。她对樊胜美的针对,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自身优越感而对别人处境的视而不见。樊姐在她心里,是个满身A货爱慕虚荣的捞女。可她没有想过,如果她有樊姐那样的家庭,在樊姐那样的处境,是否能比樊姐做得更好?如果她能这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大概会把自己的尖酸刻薄收回几分。

而这一点在面对我们亲近的人时更要注意。很多人都会不自觉的对陌生人宽和,对亲近的人严苛,因为对亲近的人我们总难免有更多的期待。可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我们亲爱的人,其实也都是普通人,他们都会有自身的局限,有自身的无知和无力。不去尝试理解和接纳这一点,而只是试图批评和改造他们,最终只会伤人伤己。用理解他们代替批判他们,用接纳他们代替试图改造他们,其实也是和自己和解,并且真正在心灵上获得成长的关键。

另一些时候,这个“并不如你”不是“没有你好”,而是“和你不同”。你吃甜豆花我吃咸豆花,你是同性恋我是异性恋,这些其实根本都没有好坏对错高下之分,只是不同而已。而一旦你带了偏见,你就很难进行客观的评价。别人感知到这一点,也就很难真诚的对你表达。《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我”,因为学会保留对别人的评判,许多有怪僻的人都肯跟他讲心里话,最终听到了盖茨比的故事。现实生活里,也有人诧异我总能听到奇奇怪怪的故事,总有人愿意把自己的荒诞面讲给我听,我想这应该也是因为我学会了不随意评判别人。

每个人打开心扉的瞬间都很珍贵,当别人对你打开心扉时,一定要停下手中的一切认真倾听

这句话,是我们大学的思修课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这句话教我学会倾听别人,也是让我直接收获很多朋友的一句话。

我进大学一年多的时候,跟舍友的关系都还是淡淡。有天去图书馆,在门口遇到一个舍友,跟我说她特别沮丧,觉得自己选错了专业,说着说着哭了起来。我很吃惊,但还是陪她坐下来聊天。当时我没有想到,那天过后,她成为了我接下来六年里最亲密要好的朋友。我就发现,人其实是一种很奇妙的生物。大多数时候我们紧紧关着内心的壳,自得其乐的守着一切的自我。可是在某些瞬间这个壳会打开,我们会特别有倾诉的冲动,希望随便有个人可以说会话。如果这时候有人经过并且耐心倾听,我们很可能会把最核心的自己分享出来。有人白首如新,有人倾盖如故,端看你有没有幸碰上这心扉打开的一瞬间。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跟很多朋友都承诺,当你想要找人聊天的时候,我一定在。然后,在这些长长短短有趣无趣的絮絮叨叨里,确实跟很多人的友谊都有了新的意义。而后来看到有人读《非暴力沟通》,说里面写单纯的倾听本身就是种力量,能够治愈身心。“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想起我姑姑家的姐姐,失恋了来我们学校找我。我陪她坐了一天,听她边哭边倾诉,觉得自己什么忙都帮不上。当时想真是难过,不管多么亲近的人,你也没办法对她的痛苦感同身受。她心里大雨倾盆世界崩塌,你坐在她身边却也无能为力。可是现在回想,其实她也并不需要我做什么。安静的陪伴和倾听,就是给她最好的抚慰。情绪发泄完后,她心里自然会雨过天晴,废墟里自也会生出力量来重建。她当时需要的,每个人在脆弱的时候需要的,其实都不过是一个让她可以安心的人,一双愿意耐心听她倾诉的耳朵。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却又都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关注。我们渴望有人认真倾听我们,也该学习如何认真倾听别人。

当你对别人有不满的时候,尝试当面说出来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里写,“我生朋友的气,我坦诚吐露,气随之而消。我对敌人恼怒,我丝毫不露,怒气随之而增。”而在我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一个朋友就教会了我这一点,让我学会如何更好的处理对别人的不满和负面情绪。

当时因为什么事已经忘了,我们俩的关系忽然变得尴尴尬尬。大概半个月后,她来找我聊天,跟我讲我做了什么事情惹了她不爽,在这件事里她的感受是什么。她说如果从此以后她不跟我玩了,她就会把这件事咽下去。可是她还是希望跟我做朋友,所以她把这件事说出来,想听听我当时是怎么想的。这样如果我当时是无意的,就可以解释清楚。真做错了,她也给我道歉的机会,让我知道下次注意。把话说开了,这件事就真正过去了,我们的关系也的确回到了之前的亲密无间。

这件事让我好好反思了下自己,以前对别人有了负面情绪,想着我们还要做朋友,我都会默默咽下去。但是憋在心里,始终是一根刺,忍不住会对对方有一点冷落和疏离。而其实你对别人有负面情绪,别人都能感觉到,不知就里的感受到你的冷漠,会特别莫名其妙,也会不自觉对你有反感。本来是为了维持友谊,事实上反而成了一种损耗。

而有时候这种沉默,其实也是扼杀了对方解释的机会。像之前火过的一篇文章,《如果我欠了你五块钱,请你告诉我》,她以为出租车司机少找了自己五块钱,大度点算了,结果发现是自己少给了别人五块。而司机也没告诉她,只是在心里想这个名人居然连五块钱的便宜都占。里面写,“是不是有些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无声地忍耐着某个人的作为,而在事实上,我们的沉默反而是误解了那个无辜的人,让他根本不知道哪里得罪了你?”“我们想认亏了事,不愿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在无意间,我们却以成见,伤害了彼此的关系,或无辜者的名誉。”

所以下一次,你的朋友做了让你不满的事,不要默默忍耐或者背后吐槽,尝试着当面告诉他吧。

你能帮助多少人,你的影响力就有多大

如果没有记错,这句话第一次听到,是在行动派创始人琦琦的一次线上分享里。这句话教会我不要怕吃亏,学会主动付出,尽自己所能的去帮助别人。

琦琦说现代社会,信息已经变得越来越透明,所以不要藏着掖着,把你知道的东西分享出去,当你的信息对别人产生了价值,你们之间就产生了链接,你对别人就产生了影响力。行动派发展壮大,现在形成二十多万人的社群,正是琦琦这种分享理念的践行。我的导师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什么叫领导力?你能教会多少人,你就能领导多少人。”

而更棒的是,主动帮助产生链接这一点,对于比你牛的人也有可行性。牛人习惯了被别人抱大腿,如果你能够在某些领域给他提供帮助,哪怕做的没有那么多,起码也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和人品,给你们的结识一个良好的契机。简书上的剽悍一只猫老师就是很好的例证,白身闯江湖,成为简书首席采访员,勾搭各路大神。而赵昂老师反采访了他,写了一篇《为什么你成不了剽悍一只猫》,其中有一点就是夸他懂得“主动成为别人的资源”。说猫老师在采访他的过程中,就一直在问能为他做点什么。“当主动成为别人资源的时候,别人也就自动的成为了你的资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写,市场经济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将每个人的“利己之心”转化为“利人之行”,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为他人创造价值,才能获得自己的利益。听起来或许有些功利,却是这个现实世界里最公正的法则。“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期待别人怎么对你,就要先学会怎么对待别人。学会多想想你能为别人做点什么,或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