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忙,只是你不重要

听某哲学系女老师讲课,讨论到女孩为什么不能做纯家庭主妇。在她看来,经济独立性,性别自尊等等倒不是最大的原因,她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女人不能与社会脱节”。

因为女人一旦脱节社会,“你的世界就只有那个房子和那个男人”,这样很多“鸡毛蒜皮”小事你都会觉得是大事,于是乎会因为很多“鸡毛蒜皮”事情和丈夫吵起来,因为你的注意力并没有更重要的事情,例如基本的社会交流和工作任务,可以被转移。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就是一个毕业了几年的女孩因为叫的牛肉面里面的肉少和老板争执起来。结果哭了。哭的原因不是因为牛肉的多少,而是如她所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女孩毕业之后打拼几年,谁想毕业之后还在因为碗里的几块牛肉和别人争执。

细细想来,如果她单位时间价值够高,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做,她是不会将精力放在讨价还价上的。她的那两排泪,是对自己现在状态和过往经历的一种否定和哭诉。

经济学有个概念,叫“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简单打个比方,比方说你就一百块钱,能吃一顿饭,也能看一场电影,你去看电影了,你的机会成本就是这顿饭。又如,你周末两天可以用来打游戏,也可以用来看《论语》,你去看《论语》了,打游戏及其快乐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换句话说,我做的事情价值多少,是由我放弃的事情反映出来的,而我放弃的事情,也是由我做的事情的价值反映的。价值这东西不好说,因人而异,哲学命题我水平有限讨论不来,往往因人而异。

但是生活经验和道德直觉告诉我,对于个人,一个人相关价值是可以从他的抉择中判断出来。同样的资源你怎么分,同样的抉择你怎么选,将一个人的层次或者说特质表露无疑。

总之,什么样的人,价值如何的人或者事,可以从他的个人选择中判断出来:你放弃了做什么而选择了做什么。你的心中孰轻孰重,孰优孰劣,在你实际行动的诠释下,一切的言语都是很苍白无力的:你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值什么。

如果你为了一块糖和好朋友大打出手,你俩的友谊和你的好朋友就值这块糖;如果你为了电影票钱和女朋友斤斤计较导致分开,你俩的爱情和你的爱人就值这几百块钱。

如果你因为一个廉价花瓶碎了,打得孩子再也不敢自由玩耍,你孩子的好奇心也就值这个花瓶;如果你因为几次加班,就跟领导上司大发脾气吵得不可开交,你的前途也就值这几次加班费。

如果你放弃骄傲和任性,也要挽回你亲爱的女朋友,你的女朋友对你来说价值就高于你的自负和倔强;

如果你放弃享乐和纵欲,坚持努力和进步,你对成功的追求和渴望的价值,就高于你对纯粹欲望快感刺激的多巴胺;

如果你倾家荡产也要救你患病的亲人,你的亲人对你来说价值就高于你的一切财富;

如果你为了理想放弃了KKR的高工资而去创业卖糖葫芦,你的理想对你来说,就高于雄厚的年薪。

每个人的精力分配,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他的层次。如果有人为了吴彦祖还是黄晓明帅,和别人争执一个下午,那么与其说明他“心胸格局小”之类的道德定位,毋宁说他觉得一个下午时间,值这点娱乐圈的争论;如果有人为了地铁上让座不让座跟别人吵了起来,骂了起来,与其说他“素质低”之类的修为判断,毋宁说他个人形象也就值两站地的地铁。

做什么价码的事,就是什么价码的人,为了什么价码的人和事怄气或执拗,就配什么价码的苦难和荣耀。

每个人时间就这么多,精力就这么少,你看他怎么分配就知道了,根本无需多说,人往往会自主地分配给自己觉得价值高的事,你分给价值low的事,为了价值low的事来回折腾,只能说,你没有更有价值的事情投入精力,或者干脆你就是个价值low的人。注意:这里我们讨论的无价值或者价值低,不是说功利意义上的有无和高低,有些感情是无法用实际价值来衡量的,而是强调于我们将精力倾注在一些我们鄙视的人或者事情,最终还导致我们个人方方面面的损失。

概括说:廉价又自残。毕竟,蒋先生不亲自砍人,扫地僧不参与武林,东方不败不会跟陆大有交手,火影鸣人不会跟飞段有太多的较量。看一个人高低,就看他为什么动怒,愿意跟谁交手,就足够了。

如果有一个很爱的人在家等你,你就觉得没时间晚上去花天酒地,有一大堆重要业务要洽谈的人,也没时间纠结于盒饭肉多食堂菜多,有一系列高层次对手要摆平的人,没功夫理会哪个脑残谁骂他了谁黑他了,马云不可能关心哪个小摊的盒饭又涨价了,霍金也不会关注初中物理教材的错别字。

不信咱回忆回忆,微信群里面最活跃的,谁发个东西都积极响应的,是不是个闲得蛋疼的人?也有可能他觉得这个微信群是他最重要的事。

进步,从鄙视自己开始。每天为了伤人伤己又无甚意义的事情“争风吃醋”,将本可用于提升自己,关爱家人,维护爱情,造福社会的精力倾注在自己鄙视,朋友厌烦,社会排斥的人或者事物上的自己,任何描述低层次的词语,总有一款适合。

我们自己的价值层次决定着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我们的现实言行,我们的现实言行折射着我们的价值层次。

比如跟贱人吵架,不仅仅让人分不清谁是贱人,更容易让你停留在跟贱人一个层次;为烂事操心,不仅仅是对我们精力的一种浪费,更悲惨在这会麻痹神经,让我们误人为这就是生活常态并最终成为常态。这懊恼且耻辱,而且这种终身性的耻辱的遗憾和懊恼是具有传承性的。

因为,我们的孩子会继续跟我们憎恶的人的孩子在一个层次折腾,我们的孩子会继续耗费精力和时间熬在我们憎恶的事物上。这是怎样一个令我和我的小伙伴想想就恐怖的事情。如果不抓紧学习和工作,我们无意义又自残的折腾,将子子孙孙无穷匮。

为什么好多女生老遇到渣男,如果不想再后悔我当时怎么会在“这种事情”和“这种男人”耗费如此时间和精力,最靠谱的摆脱手段或许就是抓紧找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去做。

学生不去网上吵架,而是去考证,去刷成绩,去实习,去请教老师;职员不跟同事怄气,而是去读书,去陪家人,去健身,去拓展业务,诸如此类。

与其跟一帮自己想想都恶心的人或者事吵来吵去,折腾来折腾去,还不如通过努力,来让那些恶心的人和事,没有资格和机会出现在自己的世界。

不如任性过生活

没钱也能好好玩,不玩对不起自己

生老病死,为必经过程。

既然知道有这么四件事,还不快点去玩?

玩,不需要有什么条件,看蚂蚁搬家也可以看个老半天。养条便宜金鱼、种盆不值钱的花,都可以玩个够。

下棋、种花、养金鱼,都不必花太多钱,买一些让自己悦目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会太破费,绝对不是玩物丧志,而是玩物养志。

“玩物养志?有什么不好?”冯康侯老师说,“能附庸风雅,更妙,现代的人就是不会玩,连风雅也不肯附。”

教你怎么赚钱的专家多得是,打开报纸的财经版每天替你指导,事业成功的老板更会发表言论来晒命。书店中充满有钱佬的回忆录和传记,把所有的都看遍,也不见得会发达。

还是教你怎么玩的书,更为好看,人类活到老死,不玩对不起自己。生命对我们并不公平,我们一生下来就哭,人生忧患识字始,长大后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只有玩,才能得到心理平衡。

我在内地和友人谈起生活之道,经常的反应是:“你有钱,所以有条件培养种种兴趣,我们做不到。”

一直强调的是兴趣与钱虽然有点关系,但是并非绝对。像种花养鱼,可由平凡的品种研究,所费不多。读书更是最佳兴趣,目前的书籍愈卖愈贵是事实,但绝非付不起的数目。而且,图书馆免费地等你。

重复又重复地说,兴趣可以变为财富,一种东西研究到深入,就成专家,专家可以以新品种来换钱,至少也能写文章赚点稿费。

钻了进去,以为自己知识很丰富时,哪知道已经有人研究得比自己还深,原来七八百年前已写过论说,便觉自己的无知与渺小,做人也学会了谦虚。

逛书局,对我来说是一种人生乐事,是许多在网上购书的人不懂得的。

书有香味吗?答案是肯定的。纸的味道来自树木,大自然的东西,多数是香的。逛书局,用手接触到书,挑到不喜欢的放回架上,看中的带回家去,多快乐!唯一的毛病,是书重得不得了。

逛的意思,是有闲情。书店不能太大,慢慢欣赏,在里面留连上一小时,才叫逛。

我们不会变得更老,我们只会变得更好

每一个人只能年轻一次,大家都歌颂青春的无价: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啦啦啦啦!啊!千万别浪费它!

但是每一个也只能中年一次,老年一次。人生每一个阶段都珍贵,何必妄自菲薄呢?

老实说,我并不喜欢年轻时的我,我觉得我当年不够充实,鉴赏力不足,自大无知,缺点数之不尽。看以前的照片,只对自己高瘦的身材有点怀念,还有剩下的那点愤世嫉俗的忧郁。

人类都会老,老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但是老得顽固和老得懊恼就不值得活下去。我们有肉体年龄和精神年龄,家父说他50岁之后,生日便开始倒数,所以今年算起来才20岁。

反而,看到生活刻板,不苟言笑,毫无嗜好的年轻人,他们才是真正老了。

又老又胖的男人,很失礼吗?那是信心问题,不以财富衡量。家庭清贫,但衣着干净,不蓬头垢发,黑西装上没有头皮,指甲修得整齐,是对自己的尊重,别人看见也舒服,与胖和瘦无关。

嫌自己又老又胖的男人,和一天到晚想去整容的女人一样可笑。闲时散散步,看看花,足够矣。管他人的娘!

人生必经之路,迟早到来。等它来临时,不如做好准备,享受它的宁静。

人总得向自然学习,最好临终之前,发出花香。

自觉守旧,但与青年人相聚时,发现有了代沟:我要在工作时拼命,我要在休息时狂舞。他们却要将二者混一,并引证种种哲学。我只感到他们老成,我较年轻。穿着牛仔裤,满脸胡须的怪物,也在先进的领土上证明能在商业社会生存。只要有一份真。

年纪大了,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尽量地少说假话,少骗人。

我们会发觉讲真话,是多么的舒服,多么的过瘾。在我自己的例子,竟然可以用讲真话闯出一个名堂。

老,必须老得庄严。

老,一定要老得干净。

老,要老得清香。

是否名牌已不重要,但天天洗濯烫直。衣着是对别人的一种尊敬,也是对自己的尊敬。

皱纹是自傲,但须根应该刮净,做一个美髯公亦可,每天的整理,更花费工夫。

年轻人说:你们老了。

不,不,不,不,我们不会变得更老,我们只会变得更好。

但愿自己能像红酒,越老越醇。一股香浓,诱得年轻人团团乱转。一切看开、放下,人生豁达开朗,那有多好!

活得好一点,简单一点,就是人生的意义

从小,父母亲就要我好好地“做人”。做人还不容易吗?不。不容易。

“什么叫会做人?”朋友说,“看人脸色不就是?”

不,做人就是努力别看他人脸色,做人,也没必要给别人脸色看。

生了下来,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份互相的尊敬。所以我不管对方是什么职业,是老是少,我都尊重。

除了尊敬人,也要尊敬我们住的环境,这是一个基本条件。

家父教导的守时、重友情、做事有责任,由成长直到老去,都是我一心一意牢牢抓住的,但也不是都做得到,实行起来很辛苦,最重要的,还是要放弃以自我为中心。

看惯了人类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出卖朋友,甚至兄弟父母,也学会了饶恕。人,到底是脆弱的。

年轻时的嫉恶如仇时代已成过去。但会做人并不需要圆滑,有话还是要说的。为了争取到这个权利,付出的甚多。现在,要求的也只是尽量能说要说的话,不卑不亢。

到了这个地步,最大的缺点是变成了老顽固,但已经炼成百毒不侵之身,别人的批评,当耳边风矣,认为自己是一个人,中国人美国人都没有分别。愿你我都一样,做一个人吧。

人生已走一大半,不如意事八九。到现在,可以避免尽量避免,深感不值得有更多的烦恼。

大概自幼就有不喜欢愁眉苦脸的性格,小朋友们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痛哭的时候,我在一旁看徐文长故事,咭咭地笑。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阶段也曾经过,爱上缠绵悱恻的诗句和小说。

但是,那个时候,痛苦等于是一个享受,悲戚是喜剧的化身。

总需要一名小丑吧?让我来染红鼻子。

踉跄伤怀、柔肠百转、五内俱焚、心如刀割、怔忡不已、郁郁寡欢等等字眼,最好在我脑中消逝。

活得不快乐,长寿有什么意思?

一个人的生命的长短,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你看看比我们早一点去的人,这是多么可惜!我们共同认识的亿万富翁,每天吃同样的鲍鱼和排翅,就是把一切变得枯燥。做人不管贫富,只要注意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小小的欢乐,已经可以享受不尽。重复一句,生命的长短是不受自己控制,但是生命质素的好坏,却是我们自己能够提高的!

烧菜给别人吃,给自己吃,都是消除寂寞的最好的办法。

没有比吃东西打发时间更好的了,而且饱腹的感觉,永远是一个很好的感觉。

人家说失恋的时候,最好拼命找东西吃,便没那么痛苦。我很少失恋,但遇烦恼事总有的,拼命吃东西,亲身经验,确实能忘记不愉快的感觉。

做一顿好菜,从一大早逛菜市场开始,看见那些新鲜蔬菜,像在向你招手,惹人欢笑,又见小贩们辛勤地做买卖,被那种刻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动。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不大。

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吧,一点也不复杂。

你必须要有一样拿得出手

我的一位商界朋友,45岁的时候,移居去了美国。

大凡去美国的人,都想早一点儿拿到绿卡。他到美国后三个月,就去移民局申请绿卡。一位比他早先到美国的朋友好心地提醒他:“你要有耐心等。我申请都快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

他笑笑说:“不需要那么久,三个月就可以了。”

朋友用疑惑的目光看着他,以为他在开玩笑。

三个月后,他去移民局,果然获得批准,填表盖章,很快,邮差给他送去绿卡。

他的朋友知道后,十分不解:“你年龄比我大,钱没有我多,申请比我晚,凭什么比我先拿绿卡?”他微微一笑,说:“因为钱。”

“你来美国带了多少钱?”

“10万美元。”

“可是我带了100万美元,为什么不给我批反而给你批呢?”

“我的10万美元,在我到美国的三个月内,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投资,一直在使用和流动。这个,在我交给移民局的税单上已经显示出来了。而你的100万美元,一直放在银行里,没有消费变化。所以他们不批准你的申请。”

原来如此。

美国是一个十分注重效率和功利的国家,只要对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益,美国才会接纳你,在美国拿绿卡,只有两种人可以:一种是来美国投资或消费;还有一种人,就是有技术专长。

这位商界朋友前不久回国,给我讲了一个他在美国移民局亲眼目睹的故事,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美国。

他在美国移民局申请绿卡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位中年妇女,从她被晒成古铜色的皮肤,可以断定是一位户外工作者。出于好奇,他上前和她搭话,一问才知,她来自中国北方农村,因为女儿在美国,才申请来美。她只读完小学,汉语都表达不好。

可就是这样一位英语只会说“你好”、“再见”的中国农村妇女,也在申请绿卡。她申报的理由是有“技术专长”。移民官看了她的申请表,问她:“你会什么?”她回答说:“我会剪纸画。”说着,她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轻巧地在一张彩色亮纸上飞舞,不到三分钟,就剪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图案。

美国移民官瞪大眼睛,像看变戏法似的看着这些美丽的剪纸画,竖起手指,连声赞叹。这时,她从包里拿出一张报纸,说:“这是中国《农民日报》刊登的我的剪纸画。”

美国移民官员一边看,一边连连点头,说:“OK。”

她就这么OK了。旁边和她一起申请而被拒绝的人又羡慕、又嫉妒。

这就是美国。你可以不会管理,你可以不会金融,你可以不会电脑,甚至,你可以不会英语。但是,你不能什么都不会!你必须得会一样,你要竭尽全力把它做到极限。这样,你就会永远OK了!

唯有跑步与读书不能辜负

人到了一个阶段,生活开始给你做减法。拿走你的一些朋友,让你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拿走你的一些梦想,让你认清现实是什么。当灵魂升起,看着疲于奔波的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旁观者,你才能找到自己的节奏。

读而思

两个人,因为外在决定是否在一起,因为内在而决定在一起多久。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不要过分关注一个人的外表而忽视其内在的品质,但我们也应知道,几乎没有人会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所以,我们不仅需要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还必须对自己外表负责。

把跑步坚持下来会发生什么?

1、越来越勤奋

跑步是一个从懒惰到勤奋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你摈弃越来越多的坏习惯,拖延症也会被治愈。每个坚持跑步一年以上的人,都不会是一个懒惰的人

2、抗压能力越来越强

现代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而跑步的人每天抽出1-2个小时会缓解一天大部分的压力,心情自然会舒畅。身体的强壮,品性的改变也会让一切压力变为浮云。

3、会早起

跑步的族群,不会睡懒觉。因为生活更规律,跑步的消耗会让睡眠更踏实高效,因此会养成早起的习惯。

4、魅力会增加

由于形体的改变,各种激素的分泌会让美丽值大大提升,因为跑步而得到的自信也会异于常人。

5、会变成美食家,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强

由于跑步的特殊性,营养需要很高。你没有办法满足太多的饮食欲望,却可以更好的吃一些健康的食品。这些食物反而品相更佳,慢慢通过知识的积累,你也会做出更美味而健康的食物。

把读书坚持下来又会发生什么?

1、刺激精神

研究表明保持精神亢奋可以减缓老年痴呆症和精神错乱。因为保持你大脑的活跃和忙碌可以防止它失去能力。

2、减轻压力

无论你在工作上,个人交际中或者生活中其他无尽的事情中承受多大的压力,当你沉浸于一个好的故事时,压力会消失不见。

3、提高记忆力

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你就必须分清出它们的任务,它们的背景,野心,历史以及细微的差别,同时也必须记住贯穿故事中多角的复杂情结。大脑是一个很奇妙的器官,他能很轻松的记住这些东西。

4、增强分析能力

读书时读书后,我们总会动用自己的思维去评论。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分析能力,来界定它是不是一本好书,人物发展是不是且当,故事情节是不是顺畅。如果你有机会和其他人讨论那本书,你将能很清楚的表明自己的观点。

5、提高写作技能

它将随着你词汇量的增加而提高:调查显示,出版的好书对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作者的抑扬顿挫,流畅性以及他们的写作风格都会影响读者的写作。

跑步读书缺一不可

跑步与不跑步的人,一天关系不大,一周关系变大,两月关系很大,半年就是天壤之别了。据说10年之后,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

读书,更是安顿心灵的重要途径。读书不仅能提高人的气质和修养,而且能滋养人的精神。

怎样的女人才算会过日子

前几天有人问我:什么样的女人可以称作“会过日子”?十年不买一件新衣服,从来不烫染护理头发,不精细护理指甲,从来不自己花钱在外面吃一次饭,家里从没买过花,买的东西全是实在又划算的,不乱花一分钱……算不算很会过日子?

我说不算,这充其量只能说是会省钱。

大概是因为几千年来我们的物质太匮乏,人们必须省吃俭用,不浪费一粒粮食一分钱,才能满足一家人的温饱,所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总认为,只有精打细算才算会过日子,而形容一个女人节俭,通常会说她“会过”。

节俭=会过日子。这个等式在过去可能是成立的。但是如今,大部分国人已经摆脱物质上的困窘,吃饱穿暖基本都不成问题,我们实在不该再把节省作为生活的准则,作为衡量女人会不会过日子的唯一标准。

一个女人,不买新衣服,不做头发,不用化妆品,不舍得吃好的,不舍得花钱看病,忽略自己的形象和健康,灰头土脸咬牙切齿地攒着钱,这样的节俭得不偿失,不算会过日子。

而不舍得出去吃饭,不舍得买花看电影,不舍得一家人去旅游,不舍得带孩子去一次游乐场,不舍得在非基本需求方面花一分钱,这叫不懂生活,不叫会过日子。

还有,路遇矿泉水瓶必须捡回家,买菜只买很便宜但烂掉了一半的,明明很忙却还为了省两块钱去超市排队一小时买鸡蛋,这是穷怕了钻钱眼儿里了,跟会过日子挨不着边。

勤俭节约是美德,穷奢极欲是恶习,这无需讨论,但这也绝不意味着花钱就可耻,省钱就光荣。在经济条件尚好、赚钱能力也不差的情况下,一味地为了省钱而节衣缩食,降低生活质量,把本来可以宽松从容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苦苦哈哈,这难道不是对自己和家人生命的浪费吗?

真正的会过日子,是把穷日子过富。而这个富,应该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上要充裕,精神上也得丰盛才行。

根据自家情况,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把生活打理得有品质、有情调、有意思,才是真的会过日子。

我们家楼前有块小空地,有年春天,一楼的邻居姐姐领着两个不到十岁的女儿把那地开出来,种上了菜,隔三差五带着孩子们去浇水、除草、捉虫。此举起初赢得楼里几位老太太的一致好评,赞美之词当然就是“会过日子”。

但是没多久,老太太们听说她光买菜籽就和肥料就花了二三百块,还一直用家里的自来水浇地,口风就变了。到菜成时,这块地已经成了笑话,“一共就结了仨茄子,十来个西红柿,”老太太们说,“都不够自来水钱。”

这是那代人的思维方式。

但是,一个妈妈让两个女儿经历了一次春播秋收,体验了播种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让孩子们看着自己种的白菜萝卜茄子西红柿一天天长起来,这种体验是几百块钱能买到的吗?这种收获,不是比那点农作物价值高得多?

还是那个姐姐,我常见她和老公骑着自行车,各带一个女儿,穿着好看的亲子装,兴高采烈地去游泳,去近郊玩,去看话剧。

我觉得这才叫会过日子。

无论男人女人,让自己和家人尽量多地享受优质美妙的好时光,才叫会过日子。

做得好饭,收拾得好家,处理得好亲戚邻里关系,才叫会过日子。

把六十分的日子,过出八十分的滋味,让一家人都过得神采奕奕丰盛饱满,才叫会过日子。

会赚钱,也能让赚来的每一分钱,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才是真的会过日子。

仅仅会省钱,为了省钱而毫无意义地亏待自己和家人,这显然不是“会过”,而是“不会过”。

人不能做赚钱的机器,更不要做省钱的机器。以浪费生命为代价的节俭,不值得提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