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正确打开方式

首先问一下,如今提到朋、友、圈三个字,蝇虫一般嗡嗡向你脑海飞闪而来的,是否有装、晒、微商、求赞,拉票这些词语?

这些乱七八糟乏善可陈的内容,是否让你感到无聊无趣,甚至无耻无营养无意义?

据说已经有人陆续撤离早已变味的朋友圈,将刷屏点赞的精力归还于家人和书籍,更有人痛定思痛删除以往内容,决定向乌烟瘴气的朋友圈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且认为,大可不必就此愤然离开,或许我们可以寻找正确的打开方式,朋友圈还是值得依恋的。

兹事体大,经我彻夜未眠殚精竭虑无私为公的寻思,总结出以下三大朋友圈打开方式,以飨广大圈友,也仅供参考——

正确打开方式一:记录

一直以来,我们貌似忽视了朋友圈用来晒和装逼之外,另一个实用性功能——记录。

不管是关于生活感悟的只言片语,还是某个时刻的臭美自拍,亦或者种种让你觉得有那么些意思的鸡毛蒜皮,在朋友圈公之于众的同时,不要忘了,它也进入了你的相册,并且一直留存下去,除非你自己删除,或者微信毁灭。

有时候,你以为某人在晒,换个角度看其实就是记录。有时候,你以为某人在装,换种姿势欣赏,其实还是在记录。

我有一位同学,上学那会儿就是傻白甜,现在嫁了人生了娃,晋升为白富美。她的朋友圈内容不外乎三类内容:自拍;晒娃;闺蜜抱团拍,并且如出一辙地叉着剪刀手。

你觉得没意思,但人家就是认为有意义——我这位同学倒也坦言,就是想记录和亲人闺蜜们厮混在一起的片刻,以后可以随时翻出来回味,某年某月某日,和谁谁在一起,度过怎样欢乐逗比二的幸福时光。

这类朋友圈比较自我,有一股“我晒故我在”的气质(这里,更多是晒给N年后的自己看)。只要你不在乎别人想法,勇敢抱着“大不了被屏蔽被拉黑” 的态度,恭喜你,可以旁若无人地进行各种晒,一意孤行地开展各种装。

你尽可以将朋友圈开辟为自留地,后花园,不为刷存在感,不在乎点赞数,只为一心一意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或感动,或愉悦,或惊喜,或温馨。

人生中的种种小确幸,小惊喜,都可以在朋友圈这块一亩三分地里及时记录下来,等到若干年后,在冬日暖阳下,在享天伦之乐的饭桌上,和家人一起翻阅朋友圈,追忆似水年华。

总之,我有我记录的权利,你有你屏蔽的自由。

正确打开方式二:展示

去年八月份,我去上海参加一个微营销培训课程。老实说,从开场到结束,掌声不断、鸡血满满、主持人亢奋神态以及培训师高密度言语、还有将朋友圈和微信群视为做鱼塘的营销理念通通让我大为反感,很想溜之大吉,又因为公司出资委派而来,最终选择既来之则安之。

还好,糟粕聚集之物也有可借鉴之处。譬如,培训师向大家提出一个建议,让在座听讲者将自己的微信名字、头像和签名重新审视一番,看看是否与自己的品牌定位一致,是否符合自己的风格,朋友圈分享的内容更是不可随意,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定位和风格有所筛选。

换言之,你分享的内容,无形之中代表了你的三观、你对待人生与社会的态度。

我之所以对此深以为然,是因为当时就职于品牌策划公司,品牌概念深入我心。更何况,微信公众号登陆页面,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再小的个体,也可以有自己的品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你有品牌意识,想将自己的名字和人生打造为个性化品牌,我觉得,的确应该在朋友圈分享的内容上有所甄别和筛选,因为别人从你分享的内容,能够体查出你的三观,你的偏好,你对待人生与社会的态度。

朋友圈是你个人品牌文化的一部分。

写到这个,倒是让我想起,前阵子看到的关于个性化二维码墓碑的新闻。据说,只要拿出手机,嘀嗒一扫,扫墓变成扫码,被扫人的个人信息,生平事迹,生前的QQ空间、说说、微博、微信内容一跃而出。

要真如此,微信朋友圈岂不更应该用心策划,留一些真实的、自我的、正能量的内容让后人念想?

正确打开方式三:分享

我有一位朋友,他从年头(现在说起来是去年啦)起,每天早上七八点,在朋友圈发一条消息,权且可以称之为“每日一星”——当天是哪位名人生日,他就以庆生的名义发一段此人的生平事迹,配上几张相关图片,图文并茂。对象有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商贾政客、明星艺人等各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名人。到目前为止,一天未落,大概他自己也已形成习惯。

最近,这位朋友又冒出一个新创想——饭后识字,有助于消食。每天晚饭之后,在朋友圈分享一条生僻字的讲解,还配有对应图片,寓教于乐,增长知识,有孩子的家长更是可以和小孩一起学习。

对于朋友而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分享知识,心有馨香。

对于别人来说,这样的朋友圈无疑是有料有营养的朋友圈。

对于朋友圈,你不妨可以将它作为记录时光的自留地来打理,也可以作为自己三观的品牌展示区来维护,更可以作为赠人玫瑰增长知识的分享平台。

总而言之,要有料有趣有营养,避免无聊无趣无意思。

另外呢,少一些求点赞拉投票,再少一些五花八门的吆喝卖弄,更要少一些你转发就能怎么怎么着不转发就会怎么怎么滴的道德绑架类内容,我相信,朋友圈将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每一个人,若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所得、有所成,离不开一个“静”字。

安静,不是要让自己脱离现实,而是要在现实中以一种淡定的姿态,去看清自己的本质。只有看清自己的本质,才能更加直接地设法提升。浅薄的热闹于我无益,我便不取。丰富的安静可促成长,我便谨守。

真正能够守住内心之宁静者,是能够适应任何环境的人。若是处于僻静处,他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独处之安乐。若是处于喧闹处,他能稳如泰山地听取内心的声音。

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老人悠然自得地坐于榕树之下,他们的神态是安详的,是宁静的,纵然过往有贩货之小车,周遭有嬉闹的儿童,他们也能气定神闲。秘诀在于内心丰富的安静。

反观内心躁动之人,他们因为渴求太多,而导致失去了内心之平静。这些人即使让他们身处于深山之中,或者隐没于古刹禅房,他们也只会感到焦灼难安。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并不富足,因此不能享受安静之乐趣。

既知安静之可贵、躁动之纷扰,那么怎样才能尽量达到心境平静的状态呢?其实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找回自己的童心。

要像一个孩子一样细腻地生活,少计较功名、少计较得失,即《大学》所谓的“知止”;多去想想什么能让自己快乐,我们的内心才能回复到平静的状态,我们的灵魂才会变得丰富和厚实。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需要依赖一些修炼的方法。比如在工作之中,要养成拟定计划的习惯,今天该干什么,明天该做什么,都要有一个明晰的计划。

人在有计划的时候,内心自然会安定踏实很多。比如我们在生活之中,要养成定期收拾家居物件的习惯,让自己在摆放整齐东西的时候,感受到一种“各安其位”的良好情绪。这些小细节往往被我们所轻视和忽略,但却能切切实实地帮助我们通过一种持久的方式找回平静。

很多人会以为,自己拥有很多东西,比如物质,比如名声,生命就是圆满的。但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

这种所谓的“充实”不过是绣花枕头,外表光鲜,而内里却堆满了禾草。物质再多,一旦够用,其余即为浪费。名声再大,岁月推移旋即所剩无几。

真正的丰富只能从内心中寻找。多接受点哲学的思辨训练,从文学的人物里获得力量,读点历史书籍,从浩瀚的知识中充实自己,让自己生命的深度得以延伸,让自己生命的广度得以拓宽,才是真正的圆满,也只有这种圆满才能让我们感到真正的平静。

浅薄的热闹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丰富的安静如万顷碧波,永恒深沉。去做一个内心安静的人,不骄不躁;去做一个充实丰富的人,且行且乐。

生命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旅行,丰富的安静是沿途最美的风景。

活着就得有料

我觉得人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可以训练自己的大脑,在大脑里面装东西,使大脑有思考的能力,使谈吐有高度、有水平,这才是高明的人,否则的话,只是漂亮的动物。所以我在我的节目里面苦口婆心地一再宣传,要使我们的大脑能够起飞。其实这种起飞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当你看到抽象东西的时候,你应该尽量使它变得具体;反过来说,当你看到具体东西的时候,你应该尽量使它变得抽象。

这话好像跟自己过不去,事实上,我认为这是求知的重要原则。就好像一个小学生,他数学不好,一次老师拿出来一个问题请他解答,他解答不出来,可是他反问了老师一句话:“为什么把这么多只鸡和兔子放在一个笼子里面,还惹得我们这么麻烦来算它?”你不要笑这个小学生,他有很好的思考能力,就是说:为什么要拿这些复杂的、抽象的数学概念来困扰他?他的概念是具体的,就是活生生的鸡,活生生的兔子。你把鸡和兔子放在一起,他会反问:什么意思?何必这么麻烦?

举这个例子是告诉大家,在我看来,读书不化那是书呆子,不算本领。在我四十岁的时候,香港的一本杂志发表文章说,李敖是四十岁的中国人里面读书最多的人。虽然没有统计,我觉得他们说得也八九不离十,我真是读书最多的人。一般人读的书只要有我的十分之一,就变成了书呆子,可是我读了这么多的书,却没有变成书呆子。读书的目的是懂得人情道理,读书多而不化,不如不读。

美国一个黑人歌星叫玛丽·安德森,有一次她到一个小镇去唱歌,演出结束以后,过来一个女孩子跟她讲:“我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你,很可惜她今天在一个小旅馆里面当班,无法请假来听你的歌,非常遗憾。”安德森听了以后就问了一句话:“她在哪家小旅馆啊?”她让司机把车开到了那家小旅馆的门口,她在汽车旁边对着那家小旅馆高歌一曲,然后转身回来,进了汽车就走了。意思就是说:在这个小镇里,在那家小旅馆里,有一个对我这么崇拜的女孩子,今天晚上很遗憾地不能来听我唱歌,我便跑去单独为她高歌一曲。我知道这个故事以后,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我再举个例子。撒切尔夫人有一次在官邸里面请客吃饭,一个女侍者拿着汤分给每人一份。捧到了内政大臣前面,一不小心这碗汤洒了,就倒在了内政大臣的衣服上面,结果衣服被弄脏了,内政大臣也被烫了。这时候满座的人都觉得很意外。撒切尔夫人赶紧跑过来,她的第一反应是搂住这个闯祸的女孩子,拍她的肩膀安慰她,说:“亲爱的,这种错误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要难过。”她先安慰这个女孩子,然后才去慰问内政大臣。当时没有时间给她思考,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体贴入微的。她知道当时最窘、最难过的是这个女孩子,所以要鼓励她、安慰她,这一点比内政大臣被烫伤、衣服被弄脏都重要。

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情练达即文章。请注意,撒切尔夫人、女歌星安德森,她们没有念过“四书五经”,不懂一个中文字,可是懂得这种仁义道德。

谁才是你跌落红尘的小确幸

—1—

对于未来的那个人,似乎有一万种可能。在还没走到尽头之前,这一切都像哥德巴赫猜想般悬而未决。

荷西问三毛:“你想嫁个什么样的人?”
三毛说:“看的顺眼,千万富翁也嫁。看的不顺眼,亿万富翁也嫁。”
荷西就说:“那说来说去你还是想嫁个有钱的。”
三毛看了荷西一眼说:“也有例外的时候。”
“那你要是嫁给我呢?” 荷西问道。
三毛叹了口气说:“要是你的话那只要够吃饭的钱就够了。”
“那你吃的多吗?”荷西问道。
“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一点。”三毛小心地说道。

因为爱对了人,他们的日常就像跌落凡间的小可爱,颠倒红尘。

—2—

C小姐曾经爱过一个男孩。
他有明眸皓齿,孩童一般的笑容,闪亮如同星辰。
她爱他的幼稚,她爱他的虚荣,她爱他的心不在焉,她爱他的忽冷忽热,她爱他所有好与不好的一切,她爱他。即使在他告别的那一天晚上。

失恋的那段日子里,A先生总是陪着她受虐。
A先生是C小姐的发小,对她的脾性了如指掌。
他知道她爱喝酸奶,爱动漫,爱在最冷的天气里吃冰淇淋。她会为了做好一件小事熬夜通宵,也会为了喜欢的人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他陪着她天天失眠,陪着她聊虐心虐肺的韩剧,他嫌弃地帮她擦掉脸上的眼泪、鼻涕、睫毛膏,他将她从雨里拉走,他天天跟催命似的提醒她记得吃饭。

A先生见过C小姐最丑的样子,见过她撒泼耍赖的样子,见过她流着口水在沙发上睡得四仰八叉的样子,却依旧喜欢她所有丑和不丑的样子。
今年春节,C小姐就要正式带A先生见爹妈了。
C小姐说:“人呐,总得撞了南墙,才知道我等的那个单身狗就在不远的未来。”她笑着,眼里泛着光,脸颊挂着红晕。

—3—

爱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是安稳的,妥帖的。
一个爱你并值得你爱的人,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那个,但却是最适合的那个。
他会是你的老师,你的维修员,你的翻译官,你的厨师长。
他会像亚马逊Fire平板电脑一样,褪去浮华的甜言蜜语,只是默默地呵护你。
你爱读书,他便为你献上包揽一切的私人书库,为你整理出最适合的书单。担心你夜读伤眼,他还开启了防蓝光模式,温柔备至。
你爱玩乐,他就变身娱乐超人,无论是时下最流行的APP小游戏,还是看片追剧听新歌,都能轻松搞定。
当你想要好好学习,他就变成最温柔的英语老师。为你量身挑选最适合的英语读物,逐字逐句为你翻译,用纯正的英文发音教你朗读。
……

一个贴心的爱人,会让每一秒都变得充实,让你成为更好的你。
而对于一对完美的伴侣,激情与热爱总会退却,互补和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也好像Fire平板电脑和Kindle阅读器。同样的为阅读而生,却有着不同的特性。Fire年轻活泼,功能齐全,彩色IPS幕在夜晚也一样闪耀,轻松hold住彩色和英文阅读。而kindle则内敛沉稳,专注阅读世界,电子墨水屏幕带来纸书一样质朴的传统阅读体验。
一动一静,色彩与黑白,现代与传统,看似不同的两款产品,却有着相辅相成的和谐,共同组成最完美的阅读体验。

好像三毛和荷西,一个是跳脱的亚洲少女,一个是羞涩的西班牙大胡须,却都有一份孩子一样的好奇。细腻的三毛照顾着粗线条的荷西,温柔的荷西也纵容着倔强的三毛。

相信我,世界上一定有那么一个人,让你能够安心释怀。
而那些轰轰烈烈的、惊慌失措的过客,是为了让你遇到对的人时能够心怀小确幸。
在遇见ta之前,让Fire和Kindle这对完美情侣带你多读好书,变成更优秀的自己。
在遇见ta之后,还有什么,比依偎共读的下午更美妙?

婚姻里的断舍离

每年,我会从婚姻中逃离15天,是一种近于完全的逃离,每天只剩下一个问候的电话。

宝宝刚断奶的那次出逃格外艰难。纠结很久,我还是踏出家门。提心吊胆地在外面呆了5天,却发现家里一切都好,包括刚断奶的宝宝,她对于母亲的短暂离开表现出超然的淡定。

我失落地发现,并非他们断不了对我的依恋,而是我自己断不了对他们的挂念。

总听到太太抱怨家庭占去自己太多时间,不能与朋友一起,不能一个人旅行,连买东西,都由逛街变成了网购,一只眼睛盯着孩子,一只眼睛盯着屏幕。抱怨是最容易的选择,却很少有人去想,究竟是生活将我们推到了背负重担的境地,还是自己断不了做婚姻主人的执念?

一边抱怨负担很重,一边抓得更紧,太多女性需要在婚姻中来一场断舍离的革命。

断,是断了做永恒女一号的执念

丈夫离不开自己,孩子离不开自己,家离不开自己,你果真那么重要,还是缘于内心的不安全感,而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于宇宙中心的位置? 如果你习惯性站在家人角度想问题,现在请摘掉远视眼镜,站在自己的角度做一次选择。

如果你想要逃离,就真的逃离一次。一天也好,一周也罢,完全站在你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的需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你会发现,家人并没有因为你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喜欢你,就世界坍塌,生活一如既往,之前的担心原来只是你的一厢情愿。在你不做太阳的日子,床单的确一周没换,马桶确实脏了一点,每天晚餐都是凑合, 然而他们过得很好,父亲带孩子尝试了不一样的活动,孩子的脸上有不一样的阳光。

家人并非每时每刻都需要你,过去,让你感到压力巨大的并不是他们,而是你自己心中关于“家人每时每刻都需要我”的执念。

舍,是舍弃多余的东西

什么是婚姻中多余的东西? 关于婚姻的所有完美主义的期待与想法。

林语堂说过,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是一加一的民主,一对一的自由。

婚姻是底线之上,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艺术,如果你希望他每天说“我爱你”,不如你先亲口对他说“我爱你”,婚姻不是改造一个人,而是容忍一个人。

每天说我爱你,每天一个亲吻,每天在你的朋友圈留言十条以上,要求他对你始终保持恋爱时的热度…… 这不是经营情感,而是公主梦。如果舍不了公主梦,就不会有平和的婚姻。爱情是点心,婚姻是正餐,点心可以极尽华美,正餐却是粗茶淡饭最健康。

离,脱离对幸福婚姻的执着

每个人走入婚姻,都是为了白头偕老,一生幸福,然而,婚姻就像爬山,爬得慢的人,难免遇到崎岖的山路甚至雷雨、狂风、泥石流,而爬得快的人也并不幸运,当他们站在山巅,环顾前后左右,无论哪一条都是下坡路。

婚姻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它面前,幸福这个词显得过于单薄、武断。

当你想说话的时候,有一只耳朵可以倾听,当你生病的时候,有一个身影给你勇气,至于他是不是真的理解你,重要,却也并不重要。我们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活在自己的偏见里,这才是我们感觉孤单的原因。

如果你不再问自己“我幸福吗”,你就是幸福的。你的眼睛应放在每一天的生活,快乐地照顾花草,欣赏孩子微小的进步,感恩丈夫提醒你带钥匙,感谢办公室,它为你提供婚姻避难所。

每一天,都有许多值得感恩、欣喜的事情,而倘若你总想将朋友圈里看到的所有恩爱品种,全部“穿”在自己身上,你不仅今天得不到幸福,并且永远得不到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