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强大,就有多温柔

内心强大的女子不光是生活的智者,也往往是职场的精英,她的眼中只有就事论事,没有个人的飞短流长,不靠谱的人固然多做不靠谱的事,但自己靠谱自然就能避免与不靠谱的人产生利益纠葛。去改变别人永远不如改变自己来得实惠,不是为了谁要变得更好,而是变得更好了以后才会遇见谁。而在这种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会渐渐了解到了温柔对于女人的意义,路或许还有很长,温柔的你却已经拥有了一往直前的力量。

年轻时的自己总是喜欢用激烈的情绪表达爱恨喜怒,说好听点是任性,说白了就是蠢,蠢到把犯贱当真爱,把不负责任当个性。父母一再提醒全被自作聪明的自己当成耳旁风,总以为全世界都应该原谅青春年少,长大后才发现,世界根本不认识我是谁,看了一个角就以为是远方了,连眼前苟且着的生活都过得不堪。屡战屡败后,我亲妈说:“本事不大,脾气就不要太大,不然满世界皆你后妈。你先试试尽心去做好一件事,过程中少说话或者不说话。”

慢慢的我又走到了一个略显尴尬的年龄,不再那么年轻了却还是觉得没有足够成长和坚强,往前走路漫漫偶尔找不到了方向,压力山大的时候甚至一想未来就睡不好觉。但我还是相信,有野心就去努力,有爱心就去信任,在我跌倒了还能爬起来的时候,越是尴尬就越是要面对,越是不堪就越是要挣扎。不断失望就再找新希望,独自忍耐痛苦做好手边能把握的事情,不放弃自己想过的生活,才会慢慢摆脱焦虑与困扰,就算不美好的日子也能保持体面与微笑了。这个时候的我才终于懂得了温柔,母亲生活的年代一定要比我坎坷得多,她从不言殇总是云淡风轻的模样,原来我童年时代的温暖记忆一定也是拼尽了母亲的全力。

责任容不得我矫情抱怨,我终于学会在不同年龄段调整生活的重心和梦想的坐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把自己过成无可取代的样子。过得好当下的人,是不需要忧虑未来的,当温柔已经成为了一种处事的能力,女人的才华才能尽显华彩。控制情绪让自己能够好好说话不计较眼前的得失,遇到事情先沉默思考再做决定,而解决问题永远比逃避更能让我们摆脱痛苦快速复原。又因为性情越来越柔软,日子越来越简单,我有了更多空余的时间享受生活的美好和情感的温暖。

你想要看看自己最丑陋的样子,那就在愤怒过后,吵闹过后,嫉妒过后,哭泣之后照照镜子,那里会有一张扭曲变形的脸和一颗贪婪胆怯的心,没有人会喜欢你的那副样子,再爱你的人久了也会心生厌倦。我为琐事烦恼也有吃不下睡不好的时候,第二天照镜子简直就是触目惊心,自己都开始讨厌自己。所以我学会为了颜值也要控制情绪,为了活着的体面也要挺住不哭泣,为了自己的腔调也会咽下不诉说。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独行,沉默不是孤独而是种修养,即便做不到喜怒不形于色,也应该保持适当的柔软和安静,以便感受人世的鸟语花香和万家灯火,还有爱情划过灵魂时所留下的永恒感动。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抱怨,却惟独稀缺如金子般能够照亮灵魂的沉默,以便让爱自己这件事深刻起来,带着我们走过人生的那些阴霾雨季。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我们成不了伟人,当不了英雄,但可以用温柔去成全“我本善良”这一句最平实的人性表白。如果你越来越冷漠,你以为你是变得强大了,其实没有,内心强大就应该变得温柔,对全世界都温柔。

你有多强大,就有多温柔。没有经过命运搏杀的温柔只是天真,真正的温柔是女人的一种处世能力,真正的强大是女人的一种生活热情,闪烁着纯真而坚韧的光,并且永无磨灭。

没有什么比看自己一天天变美,更开心的事了

朋友一个人在南方小城工作,这个城市满足了她对生活的所有向往。工作是她喜欢的出版社编辑,城市也是她爱的温润和郁郁葱葱。我以为她自此会过上诗酒茶、风花雪月的日子。

但是,工作之后,不论当初怎样的心满意足,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工作中犯了个错误被领导批评了,和室友相处地不是那么愉快,或者因为还没有男朋友,这边又面对家里催婚的压力,偶尔有一些迷茫。

不开心总归是有的。有的不开心需要你去直面它,比如工作能力还需要提高,比如接下来的学习计划。对这些问题,你只能去面对,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只能迎头去解决它,才能达到心里真正的平静。

有的不开心呢,则是短时间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是一种情绪,突然丧失了对生活的乐趣,或者是暂时寂寞了,或者是知道了问题所在,然而短时间没办法解决。

一个人又总该有些排解不开心的方法,安抚心里的黑色怪兽,发现生活的美好之处,感到明天又是美丽的、值得期待的一天呀。

看连场电影

我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一个人看电影,而且一看就是两部一起。从前总不能理解,觉得看完电影有好多想说的话,然而没人讨论,岂不是有些憋屈。

当有一天,当我自己心情低落,看了连场电影才明白那个感觉。

电影真是个有魔力的东西,当我沉浸在剧情里,看着别人的人生,喜怒哀乐,会跟着里面的人走一遭,或笑或悲,所有的情绪在一块小小的黑暗角落得到释放。

当四个小时的时光之旅结束,走出黑暗,回到寂寥的大街,好像一场梦结束了。第二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翻喜欢的人的微博

在这个网络时代,每个人应该都有几个很喜欢的,不在身边、只能通过网络追索他的消息的人吧。或者是一个明星,一个作者,一个老同学,一个摄影师

我有一个很喜欢的姐姐,在海边城市开着一家店。她喜欢听音乐,品味不俗。时常在微博里分享好听的歌,自己最近的生活,想法。路边摘了一束野花,插在店里;在下雨的街头捡到了一只小猫,带回家养起来;经常跑步,希望能够更喜欢自己的身体。

从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一个人的容貌、生活习惯、在乎的事统统都有改变,但还是认真地记录着,感受着生活。一遍翻下来,我经常能感到时光悄悄地走,心有静气,再大的烦恼似乎也都可以解决。

整理房间

《我可能不会爱你》里,林依晨扮演的程又青情绪不好时,最喜欢做的事除了喝酒聊天,就是在家狂刷马桶。

整理房间也是我不开心时喜欢做的事情,打扫、拖地,换洗床单,把脏的衣服丢进洗衣机,再拿出来用衣架撑开,看它们在阳光下和风中飘。会轻轻叹一口气,好像把胸中的闷气也一并吐出来了。

整理房间有着神奇的功能,看着乱糟糟的房间变得干净,每件物品在他们该在的位置,觉得自己能够将一些东西变得更美好。在做这件专心一意,只需动手的事情时,思想反而会变得平静。

逛街

不开心的时候,我喜欢在繁华的街头瞎逛。最好是那种遍布小店子、小吃的街巷。一边走,一边吃,一边逛。

街上全是和我一样忙忙碌碌下班的人群,情侣,妈妈和小孩,觉得大家都在认认真真生活,自己和他们一样啊。

或者去欣赏那些特别美丽的裙子、鞋子、糕点。《蒂凡尼的早餐》里,清晨的纽约街头,奥黛丽·赫本站在橱窗前徜徉,着迷地看着橱窗里美丽的衣服,这些金光闪闪的美好的东西是她每日生活里的向往。

世俗生活的美丽迷人之处就在这里。一块蛋糕特别好吃,一件衣服特别美,都能让我们发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美好的事情啊。但是,千万不要去看价钱,否则,你可能会更郁闷。

看托尔斯泰

我喜欢看书,连不开心的时候也是,但是看什么书就有讲究了。

不开心的时候,我一般会去看托尔斯泰的书,《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一个地主的早晨》……随手拿起一本都行。

这个有着络腮胡子的俄罗斯老爷爷一直给我的感觉就是悲悯又宽容,看他在书里写,一个地主因为收成不好坐在田埂边抽烟叹息,我就感觉,他连一个地主的悲哀都能理解和包容,那么他一定也能理解我吧。

李安有一组趴在伯格曼肩头哭泣的照片很出名。那是他在拍色戒的时候,压力特别大,一度要精神崩溃。他不惜坐着小飞机跑到冰岛去见自己的偶像伯格曼,一见到这个已经头发全白、身形瘦削的老爷子,李安趴在他肩头忍不住哭了起来。

绿妖说,托尔斯泰、伯格曼,他们都是有着巨大灵魂的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安慰和力量。

学新东西

如果想长时间摆脱不快乐的状态,我以为最划算的事情就是去学习一个新东西。可以是很久之前就想学习的技艺,比如插花、画画、日语,或者是突发奇想、以前完全没想过的东西,比如击剑,拳击。

最重要的不是你学了什么,这个技能会对你有什么具体的用处。而是当你学习新东西时,你会全心投入,这个新东西为你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将你从固有的生活、思维方式中捞出来。

你发现,原来身边还有这么多人在这么生活着呀,还有这么多好玩的有趣的事情呀。生活,不就是这些小小的快乐和有趣堆积起来的么。

减肥

很多人失恋了喜欢去大吃,大口大口专心吞下食物的过程,好像不用去想别的,不开心都被填满。这是生理和心里的双重反应,以前觉得很正常,也不觉得有什么错。

然而当你有了一定年纪,请不要再这么做。20多岁真的比不得20岁,你的身体没那么快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到了快30岁,没有什么比讨厌自己来的更不开心了。比起吃东西,我现在更赞同“去减肥吧”。

没什么事情能比一天一天看自己变得更美,更治愈人的了。

最近经常觉得,人生苦短,年轻的时候懵懂无知,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现在要抓紧时间做些真正快乐的事,要抓紧时间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才好。所以,如果有不开心,还是去做一些什么事情,让自己开心起来,赶快去享受人生的好。

20几岁住在哪里,对你有多重要

很久之前,读过海明威的一句话。

“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

后来我有一个朋友真的搬去了巴黎。后来,她的朋友圈里全部都是街拍,巴黎街头的咖啡馆,塞纳河边的画板,打扮精致的老妇人,踩着滑板呼啸而过的年轻人。

她去巴黎之前有着体面的工作,薪水颇丰,她在CBD上班,住在陆家嘴满是老外,租金不菲的小区里。周末和闺蜜们shopping,买她爱的鞋子包包,然后在周一到来的时候,继续加班赚钱。这是特别上海的风格。日复一日,日子过得有风有雨,但没有巴黎。

她想起了海明威的这句话。

她说,如果我年轻的时候住在过巴黎,那么人生到底会有什么不同。

她就这样去了巴黎,用存款交了学费。租住在市中心的一个小小的阁楼里,每天除了去学校上课,还要去甜品店打工赚一点生活费。晚上打工回来踩着旧式木板爬上阁楼,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和她在上海的生活完全是两个模样。

我问她,所以,巴黎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人此后的一生永远怀念,或者说,能深入骨髓地去影响一个人。

她说,不是巴黎。是你年轻时候居住过的地方。

我好像懂了。

你年轻时候去过的地方,居住过的城市,它们都深深地影响着你。巴黎也好,纽约也好,北京也好,又或者是大理,桂林,和我们居住的三线小城。

因为每个城市都有它与生俱来的气质,并且这样的气质将在你年轻的时候,悄无声息地浸润你,影响你,改变你。

这个去了巴黎的姑娘,一改在上海时候快节奏生活,高频率消费的模样,好像住在巴黎,整个人都和这个城市一样闲散慵懒了起来,却又带着一丝不苟的精致。现在,她在塞纳河边跑步,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停下来摸摸路边的小狗。

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去甜品店打工,因为以前她看不上这样的工种,以前加班做项目到半夜,她蓬头垢面穿着人字拖在高级写字楼里吹着冰冷的空调。

现在即使白天上课再疲累,哪怕只是去甜品店打工,她都会打扮精致,她认真地摆弄着蛋糕的纸托,仔细地调烤箱的温度,她对每一个客人发自内心地微笑。并且,直到晚上下班回到小阁楼里,眼线都不会花。

她变得细腻而美好,变得开阔而笃定。

她说,这是你二十多岁的时候,一个城市对一个人的改变。

如果你问我,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来说,什么最重要。

那么一定是,眼界。

有一个师妹对我说过,这辈子最不后悔的事情,就是去美国读了研,在纽约生活了两年。哪怕是文科硕士读的感觉像是用生命换来了一个学位,但是纽约生活令她终身难忘。这个城市的包容和多样性,让所有的文化和价值观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纽约有纸醉金迷的模特圈娱乐圈,那里流行一句话,“如果你能够让纽约知道你的名字,那么全世界都将知道你,因为这里是纽约。”

纽约也有各式各样的NGO,他们为不同的弱势群体代言,如果你看到一个哥大女生放弃华尔街优渥的offer而去了NGO,这一点也不奇怪。

“纽约聚集了各式各样从五湖四海过来的人,不是聪明人没有资格住在纽约,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才华和故事。纽约就像装了一个沙漏,过滤掉了无聊的人,剩下的都是漂亮又聪明的人。”

师妹说,她终于在一个辽阔的世界里,发现人和人之间是如此不同,大家想要的东西也是如此不同。

如何才能有更宽广的眼界?

我想,关于到底大城市好还是小城市好,那个永恒的问题终于有了一个很清晰的答案。

如果有机会的话,千万不要贪恋安逸和温暖,你要在年轻的时候,住在一个大城市。

它给你多样化的价值观,它告诉你人生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之前也写到过,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有一个答案令我印象深刻。

“懂得了这世界上没有所谓天然正确和绝对政治正确,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以及其衍生出来的思考方式。”

在这个充满偏见,不理解,甚至一见不同便恶言相向的时代,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不同的活法,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它直接决定了你的气度,你的待人接物,你的胸怀抱负。

然后,你就不必去理会三线城市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因为她们并不知道30+的姑娘,有事业,有爱情,多姿多彩地生活着,还抱怨时间不够用,还有太多精彩没来得及去体验的大有人在。她们骄傲地活在商业社会以及她们想要的爱情里,和世俗想象的大龄剩女的惨淡现状根本就是两个世界。

然后,你也不必去理会小学同学对你说,那个小城市里的机关里是多么的其乐融融,他们下午三点,还组织一起打羽毛球呢,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在大城市努力工作的爽感,那些你的计划书被采纳,那些你做出来的产品居然有几千万用户,那些辛苦工作犒劳自己买买买的时刻,他们不懂。

你只有早早看见过最好,享受过最好,体验过最好以后,你才有资格说,我选择在大城市生活,还是选择在一个宁静的小城市里生活。你只有见过一切,你才有资格选择。

认识一对三十多岁的记者夫妇,他们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北京以及欧洲工作,跑会写稿写深度观察,至今你在网上搜索他们的名字,百度出来的稿件有几十页。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他们选择去广西定居。如今,他们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写字画画,教小孩子弹琴,那是一种走过世界的笃定,安然偏居一隅。

如果你二十多岁的时候,去过最美的地方,看过最美的风景,看到过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壮丽而辽阔,看到过这个世界上的人是如此不同。

那么你会安然接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和苦难。因为如果欢乐必不可少,那么我们也应该能够坦然接受暂时的挫折和困难。

你心里会明白,你见过这个世界上的好,你见过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你知道你值得一切更好的东西,所以你会更加笃定,更加心无旁骛的努力。

如果有一天,我回到圣保罗,看到之前住过的公寓,去过的露天咖啡馆,见到天生乐天派的巴西人,我想我一定会感慨,原来这么多年,它一直都跟着我,整个拉丁美洲都一直跟随着我。它们带给我对生活的启发,带给我的热情和豁达,决定了我一生对待生活的态度。

因为,你年轻时候居住的地方,影响着你的一生。

脾气差,其实就是自私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会遇到烦心事,每个人也都会有心情特别糟的时候。

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生活中的压力而变得负能量满满,情绪特别糟糕,有的时候会因为自己的不满而突然变得烦躁起来,而有的人能通过自己的方式释放出压力和不满的情绪,不会影响到别人。

而有的人,就不是这样了。

他们喜欢通过发脾气,甚至大吼大骂来试着让自己的心情更舒畅一些,而他们的这种行为会影响到别人。

人总是由环境决定的,没有天生的坏脾气,所谓坏脾气大多数都是后天养成的臭毛病。

而那些总爱发脾气的人是从来不考虑别人感受的,说到底,就是自私。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脾气差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情侣之间,我们都知道,女孩子会经常耍一些小性子,发点小脾气然后让男生去哄她,从而证明自己在男孩子心目中具有存在感。这个我们暂且不说,一句话,且行且珍惜。

可是,很多男生在女孩子面前大发脾气就不应该了,说到这儿,有的人可能就会站起来反驳我了,不是说爱情里应该平等吗,为什么女孩子可以发小脾气而男生就不可以?

其实,这里根本不涉及男女平等的问题,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不惯着她,那只有让别人惯着咯,我就问你愿不愿意?不愿意的话,就忍忍她的小脾气。

而我们的男性朋友可能就会说,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男人有脾气是应该的啊,毕竟男人嘛。

错,就因为是男人,我们才不能随便发脾气,你想,女孩子就要把她的一生交付给你了,你不但不包容着她让着她,还对她大发脾气,处处以自己满意为目的,这就是自私。

如果两个人有了矛盾,那个脾气差的人,往往都是不能忍耐不会包容自控能力差的人,他们总是想着通过发火来进行宣泄,完事了还会找一些借口,完全不顾虑别人的感受,这就是最可怕的自私。

生活中,我们总是对着自己最亲爱的人发脾气,对待他们的态度甚至不如对待陌生人好。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仗着他门会一直爱我们,于是就惯着自己,慢慢的变成了一个脾气极其差的人,动不动就发火,从来不考虑对家人朋友发火会给他们带来多大伤害。

一边享受着家人带给自己的爱,一边无休止的发脾气找事,这种行为不是自私是什么?

我想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反思,去改,不要再对着家人乱发脾气了,不能再这样自私下去了。

其实,越是能力强的人,越是好脾气,他们明白发脾气是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去面对它,然后冷静着解决掉。

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因为发脾气失去了多少爱,伤了多少人,耽误了多少事。一旦发脾气,肯定在短时间内无法以一种正常的状态去和别人相处,更不可能正常的工作,真的是毫无益处。

所以啊,不要再觉着脾气差不是什么问题了,一个人的脾气真的能反映出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所谓的脾气差,就是自私和无能。

真正的自信,是不惊扰别人

你若自信,何须比较

许多人喜欢比较,比身上是不是穿名牌的服装,开的车子是不是BMW,或是捷豹:也有人是比精神方面的,最近上了谁的课,看了哪一本书。听起来是不同的比较,精神的比较好像比物质的比较还高尚,其实不一定。作者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

物化

一味跟他人比,迟早会走向“物化”。

人有时候也很奇怪,会倚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有信心。

譬如说我小时候,大部分的孩子经济条件不好,营养也不好。但有一个同学长得特别高大、壮硕,他走起路来就虎虎生风,特别有信心。

人类的文明很有趣,慢慢发展下来,你会发现,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使自己有信心,但前提是要有一个比较成熟。比较丰富的文化支持。

譬如说我虽然很矮,可是我在另一方面很高大,可能是在心灵方面,或者精神方面,或者有某一方面特殊技能。我很期盼有这样的一种社会,这样的文化出现,让每一个人有他自己不同的价值。

我们的社会的确已经在走向多元,举例来说,现在有很多地方都要求“无障碍空间”的设计。我小时候哪里有这种东西?残废就残废嘛。可是我们现在也不用这样的称呼了,因为他并没有废。

这不只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人们重新思考,过去所做的判断对不对?过去的残就是废,就是没有用的人,但现在发现他不是,他可能有其他很强的能力可以发展出来。

我想这就是多元社会一个最大的基础,人不是被制化的。

制化,就是用英文分数、数学分数就决定这个学生好或不好。不把人制化,才能让人身上的其他元素有机会被发现,丰富他的自信。

我们的社会是慢慢地往这一个方向在走,但同时有一些干扰,例如重商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又会让多元趋向单一。单一化之后,就会出现这样的声音:“考上大学有什么用,歌手接一个广告就有数百万入口袋,那才实在。”

所以,价值的单一化,是我们所担心的。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已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

“够了”的快乐哲学

很多人比衣服、比车子、比房子,比生活中的各种东西。但我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已。

就像宗教或哲学里所谓的“圆满自足”,无欲无贪,充分地活在快乐的满足中。

这和“禁欲”不一样。好比宗教有成熟的和不成熟的宗教,不成熟的宗教就是在很快、很急促的时间内,要人做到“无欲无贪”,所以提倡禁欲。成熟的宗教反而是让你在欲望里面,了解什么是欲望,然后你会得到释然,觉得自在,就会有新的快乐出来,这叫做圆满自足。

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科技发展比我们快,所以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他不会觉得赚的钱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别人低贱,也不会一窝蜂地模仿别人,复制别人的经验。

在巴黎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四千多家蛋塔店,这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可是,你会在城市的某一个小角落,闻到一股很特别的香味,是咖啡店主人自己调出来的味道。二十年前,你在那里喝咖啡,二十年后,你还是会在那里喝咖啡,看着店主人慢慢变老,却还是很快乐地在那里调制咖啡。

这里面一定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满足感吧!

我觉得每一次重回巴黎最大的快乐,就是可以找回这么多人的自信。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人的自信,而且安安静静的,不想去惊扰别人似的。

譬如冰淇淋店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淇淋,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但他永远不会想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