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恰如其分的友情是什么样的

那一日,三四好友在曦小姐家里吃饭,聊起这些年来所交过的各个朋友,有依然关系如初,也有已是陌路。聊至酣处,曦小姐举起了手里的茶杯,“来,谢谢你们,谢谢我们还是朋友啊!还能和十年前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酒,我们就干了这杯茶吧。”看着她兴致盎然,大家都白了她一眼,“矫情啊你”,边说边又碰了杯。

看着这几个人,都是以十年来计的友情,不禁心中也有些感慨。十年来,多少好友,好的好,散的散,当真是如歌词里所唱,“越长大越孤单”,或许是越长大,对朋友的筛选越苛刻。不是变孤单,而是我们对陪伴的要求更高。一起吃饭、逛街可能还不是陪伴,还得能够一起讨论,成长得差不多,才更像是真正的陪伴。

友情,和所有关系一样,它的维系需要双方的努力和妥协。建立起一段相互信任、有爱的关系,需要许多事情的积累,可是毁掉一段感情,可能一句话就够了。

刚认识曦小姐时,是十来岁的年纪,我和她臭味相投。才刚认识第二天,便“出双入对”,天天腻在一起,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上厕所。男生常常无法理解女孩子的交情,怎么能好到连上厕所也要一起?那时,所有的人习惯于看到我们两个在一起,如果有一个不见了,旁人必然会问另一个去哪了。我们也戏言,我的左手只牵你的右手。

然而,可能一年半载后,忘记是发生什么小事,两个人闹得很不开心。又陆陆续续吵了几次。慢慢地,我们不再是“黄金拍档”,开始分开和其他人去玩。两个个性太强的人,又不能有一方镇住另一方时,便会像两只刺猬,一个不小心就划过界,剑拔弩张。有趣的是,当不再腻在一起后,我们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好,本就互相欣赏的两个人,隔着距离,缺点就没那么明显了。

对此,我们俩人的官方解释是,当时太年轻,没有给彼此空间,一下子靠得太近,缺点暴露得太快,所以一刺就“惊天动地”。很多朋友都笑说,我们俩人说得好像谈恋爱。谁说不是呢,友情也可以是见到你心生欢喜,而且都付诸真心实意,也想得到你的独家宠爱。年少的友情,特别是女孩子之间的感情,可能比爱情还要自私。

后来,我们考上不同城市的不同学校,遇见不同的人,经历不一样的事。但每一次见面时,却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总能在彼此身上发现新的亮点。更感动的是,尽管际遇不同,成长的步调却基本一致,能够了解当下对方的心境和困惑,因为自己也正经历或有过同样的困境。或许,这是我和曦小姐的感情,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吧。

而身边却有更多朋友,却只能相伴一程。月姑娘,是我曾经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在分隔异地求学时,还每周一封信的频率地聊,而且每封信几乎都要讲三四张信纸。我们聊最近看了什么书,想象未来的梦想是怎么样,聊喜欢的那个人今天和自己说了什么话。后来,却因各种原因,可能是太忙,有点不知道从何说起,结果圈子越来越不同,也就再难说起多少。

有一次晚上正在公司里赶项目,月姑娘打来了电话,唠叨男朋友的不贴心和要去见家长的担忧,我正加班加到焦头烂额,也顾不上她小女生的心思,随意安慰了几句就挂了电话,也算是某种程度的敷衍吧。如今,月姑娘只会偶尔和我说带孩子、公婆相处的事,我却难以和已是家庭主妇的她讲工作的压力。每次面对她的郁闷,只能简单宽慰几句。不仅是生活轨迹太不相同,而是生活重心也不一样,难以感同身受。这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吧。曾经以为会好一辈子的人,原来还是会变的。

这几年,很害怕看到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问起,“最近过得怎样”这类问题。如果曾经只是泛泛之交,回应下还好也过得去。但若是曾经的好朋友,这个问题却太过宏大。在分开后,我们缺席彼此生命中某些重要的时刻,也未能及时分享。如回你“还好”、“可以”,都觉得太过敷衍,太对不起当初的情谊,若要认真回复,却真不知从何说起。

我想,可能很多朋友就像相交线,在某个时刻,相交出灿烂的回忆,一起快乐和伤心,之后就分开,朝向各自方向,各自成长。以后也难是同路人。而最恰如其分的友情,应该是如平行线。我们不需要交集得多么轰轰烈烈,只求留一点距离感给彼此,多一些尊重与欣赏。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道上,变化、前进,然而我们却是同样的平行线,不过分疏离,也不过分靠近,保持各自的个性,却又是同一类的人。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琦殿的话,“最难得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即使在分别后各自经历人生,再重逢时,发现彼此依然是熟悉的。这份熟悉感不来自于怎样相似的经历,而是你们已经在不同的生活里变成了更好的人,而且永远是同一种人。成长即是默契。”最恰如其分的友情,应该就是这样吧:有默契地各自成长,并能在不同的环境里,共享同样的心境和感受。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大学同学S一毕业就结婚了,婚后不久怀了孕。本来她想等孩子满一周岁就出来工作,可是她身体底子太差,生孩子时落下一身病。老公体贴她,让她安心在家照顾孩子,不用考虑挣钱,他一个人能养家。

从此,S便一心一意在家做全职太太,再不考虑上班的事。几年后,S又生了一个二胎,更不想出来工作了。

两个孩子都上了学,S有了大把休闲的时间。她经常在朋友圈晒照片,美食,旅游,帅气的老公和两个儿子,还有宽敞明亮的家,让我们这些苦哈哈的上班族羡慕得红了眼。我偶尔和她聊天,夸奖她老公能干,一个人能养四个人,还把日子过得那么滋润。S总是表现得不以为然:“男人嘛,挣钱养家是应该的。”

当初体质虚弱的S,经过这么多年的调养,已是珠圆玉润,看着比同龄人年轻很多。她时常在朋友圈发一些文字,大多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之类的内容。她微信上的名字干脆就叫“岁月静好”,我常常加班到深夜刷朋友圈时,一低头看到她的头像就忍不住心生悲凉——-同学不同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会那么大?

春节刚过,公司要举办一个大的商务活动,我负责采购红酒。记得S的老公就是红酒经销商,于是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要了他老公手机号。

电话接通,S的老公听我说明来意,很是兴奋。他说去年和我们老总推销过他经销的红酒,但是没有签成,这次希望我能在老总面前多美言,促成这个大订单。

我们约好时间,让他送几个样品过来供我们挑选,当然,最后签单还是要老总定夺。

S的老公把红酒样品送来时,老总正好在市里开会,让我们把红酒拿过去,等散了会一起去饭店吃饭。

很快到了老总开会的地点,老总说马上出来,让我们在车里等他一会儿。

S的老公执意不肯在车上等,他说这样不礼貌,就站在车旁等着。北方二月里的天,和冬天差不了多少,温度还很低。我怕冷不愿下车,就在车上坐着。料峭的寒风里,S的老公西装笔挺地站在外面。他和我只隔着一层车窗玻璃,脸上冻得起了一层鸡皮疙瘩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带着谦卑的笑容,专注地看着会议厅门口方向。

等了二十多分钟,我们老总终于出来了。S的老公赶紧抢步迎上去握手,我也下了车。我们老总握了一下他的手,有点吃惊:“你的手怎么那么凉,没在车里等我吗?”S的老公连连说:“没关系,没关系,车里太闷,正好透透气。”

我们一起去饭店吃饭,品酒。

酒桌上,为了表示诚意,S的老公一杯接着一杯地干,把我看得心惊肉跳。我劝他少喝点,酒喝多了对身体不好。他笑,没事,已经习惯了,经常这样喝。我这个老板说得好听叫“总”,其实就是销售员,不喝酒怎么卖酒?

中途的时候,S的老公说去一下洗手间,我看他脸色十分难看,就追了出去。洗手间门口,一股刺鼻的酒味迎面而来,S的老公弯着腰在洗手池那吐,表情痛苦不堪。他看到我,强颜笑了笑,继续吐。

我默默退到门口等他。想起S秀的那些幸福,不由苦笑。她一定不知道自己老公的工作会如此辛苦,那些光鲜背后,就像他穿着单薄的春装站在寒风中等客户一样,不过是咬紧了牙关的支撑。

青春年少时,我并不曾懂得自己那些快意活法,都是来自父母的躬身托起。我迷席慕蓉的诗,做琼瑶的粉,为赋新词强说愁,唯独没想过父母的辛苦和劳累。

婚前,我甚至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更没洗过碗,婚后也整天在父母那蹭吃蹭喝,吃完抹嘴就走。曾经有年轻的同事看到我的手,无不艳羡地说,姐姐三十几岁人的手,竟如同婴儿般柔软白皙。我洋洋得意,自诩丽质天生。

记得那一天,妈妈手上的戒指摘不下来,让我帮忙。摸着妈妈的手,感觉那么那粗糙那么僵硬,心口不由一紧。低头看时,发现指尖全是裂口。大的裂口上,贴着医用胶布;小的裂口,一个个张着嘴,仿佛诉说着经年的辛劳。

我满心愧疚与感动。妈妈这双粗糙的手,为我承担了太多的累,我却一直以为那是天经地义。

众生皆苦,没有人会被命运额外眷顾。如果你活得格外轻松顺遂,一定是有人替你承担了你该承担的重量。

那个替你负重前行的人,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他(她)总是怕你太累,而把最多的重量放在自己肩上。如果一个人对你好,绝对是命运的恩赐,而不是理所应当。哪怕是夫妻,哪怕是父母。

你要学会珍惜那个人。

他不是忙,只是你不重要

听某哲学系女老师讲课,讨论到女孩为什么不能做纯家庭主妇。在她看来,经济独立性,性别自尊等等倒不是最大的原因,她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女人不能与社会脱节”。

因为女人一旦脱节社会,“你的世界就只有那个房子和那个男人”,这样很多“鸡毛蒜皮”小事你都会觉得是大事,于是乎会因为很多“鸡毛蒜皮”事情和丈夫吵起来,因为你的注意力并没有更重要的事情,例如基本的社会交流和工作任务,可以被转移。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就是一个毕业了几年的女孩因为叫的牛肉面里面的肉少和老板争执起来。结果哭了。哭的原因不是因为牛肉的多少,而是如她所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女孩毕业之后打拼几年,谁想毕业之后还在因为碗里的几块牛肉和别人争执。

细细想来,如果她单位时间价值够高,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做,她是不会将精力放在讨价还价上的。她的那两排泪,是对自己现在状态和过往经历的一种否定和哭诉。

经济学有个概念,叫“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简单打个比方,比方说你就一百块钱,能吃一顿饭,也能看一场电影,你去看电影了,你的机会成本就是这顿饭。又如,你周末两天可以用来打游戏,也可以用来看《论语》,你去看《论语》了,打游戏及其快乐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换句话说,我做的事情价值多少,是由我放弃的事情反映出来的,而我放弃的事情,也是由我做的事情的价值反映的。价值这东西不好说,因人而异,哲学命题我水平有限讨论不来,往往因人而异。

但是生活经验和道德直觉告诉我,对于个人,一个人相关价值是可以从他的抉择中判断出来。同样的资源你怎么分,同样的抉择你怎么选,将一个人的层次或者说特质表露无疑。

总之,什么样的人,价值如何的人或者事,可以从他的个人选择中判断出来:你放弃了做什么而选择了做什么。你的心中孰轻孰重,孰优孰劣,在你实际行动的诠释下,一切的言语都是很苍白无力的:你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值什么。

如果你为了一块糖和好朋友大打出手,你俩的友谊和你的好朋友就值这块糖;如果你为了电影票钱和女朋友斤斤计较导致分开,你俩的爱情和你的爱人就值这几百块钱。

如果你因为一个廉价花瓶碎了,打得孩子再也不敢自由玩耍,你孩子的好奇心也就值这个花瓶;如果你因为几次加班,就跟领导上司大发脾气吵得不可开交,你的前途也就值这几次加班费。

如果你放弃骄傲和任性,也要挽回你亲爱的女朋友,你的女朋友对你来说价值就高于你的自负和倔强;

如果你放弃享乐和纵欲,坚持努力和进步,你对成功的追求和渴望的价值,就高于你对纯粹欲望快感刺激的多巴胺;

如果你倾家荡产也要救你患病的亲人,你的亲人对你来说价值就高于你的一切财富;

如果你为了理想放弃了KKR的高工资而去创业卖糖葫芦,你的理想对你来说,就高于雄厚的年薪。

每个人的精力分配,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他的层次。如果有人为了吴彦祖还是黄晓明帅,和别人争执一个下午,那么与其说明他“心胸格局小”之类的道德定位,毋宁说他觉得一个下午时间,值这点娱乐圈的争论;如果有人为了地铁上让座不让座跟别人吵了起来,骂了起来,与其说他“素质低”之类的修为判断,毋宁说他个人形象也就值两站地的地铁。

做什么价码的事,就是什么价码的人,为了什么价码的人和事怄气或执拗,就配什么价码的苦难和荣耀。

每个人时间就这么多,精力就这么少,你看他怎么分配就知道了,根本无需多说,人往往会自主地分配给自己觉得价值高的事,你分给价值low的事,为了价值low的事来回折腾,只能说,你没有更有价值的事情投入精力,或者干脆你就是个价值low的人。注意:这里我们讨论的无价值或者价值低,不是说功利意义上的有无和高低,有些感情是无法用实际价值来衡量的,而是强调于我们将精力倾注在一些我们鄙视的人或者事情,最终还导致我们个人方方面面的损失。

概括说:廉价又自残。毕竟,蒋先生不亲自砍人,扫地僧不参与武林,东方不败不会跟陆大有交手,火影鸣人不会跟飞段有太多的较量。看一个人高低,就看他为什么动怒,愿意跟谁交手,就足够了。

如果有一个很爱的人在家等你,你就觉得没时间晚上去花天酒地,有一大堆重要业务要洽谈的人,也没时间纠结于盒饭肉多食堂菜多,有一系列高层次对手要摆平的人,没功夫理会哪个脑残谁骂他了谁黑他了,马云不可能关心哪个小摊的盒饭又涨价了,霍金也不会关注初中物理教材的错别字。

不信咱回忆回忆,微信群里面最活跃的,谁发个东西都积极响应的,是不是个闲得蛋疼的人?也有可能他觉得这个微信群是他最重要的事。

进步,从鄙视自己开始。每天为了伤人伤己又无甚意义的事情“争风吃醋”,将本可用于提升自己,关爱家人,维护爱情,造福社会的精力倾注在自己鄙视,朋友厌烦,社会排斥的人或者事物上的自己,任何描述低层次的词语,总有一款适合。

我们自己的价值层次决定着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我们的现实言行,我们的现实言行折射着我们的价值层次。

比如跟贱人吵架,不仅仅让人分不清谁是贱人,更容易让你停留在跟贱人一个层次;为烂事操心,不仅仅是对我们精力的一种浪费,更悲惨在这会麻痹神经,让我们误人为这就是生活常态并最终成为常态。这懊恼且耻辱,而且这种终身性的耻辱的遗憾和懊恼是具有传承性的。

因为,我们的孩子会继续跟我们憎恶的人的孩子在一个层次折腾,我们的孩子会继续耗费精力和时间熬在我们憎恶的事物上。这是怎样一个令我和我的小伙伴想想就恐怖的事情。如果不抓紧学习和工作,我们无意义又自残的折腾,将子子孙孙无穷匮。

为什么好多女生老遇到渣男,如果不想再后悔我当时怎么会在“这种事情”和“这种男人”耗费如此时间和精力,最靠谱的摆脱手段或许就是抓紧找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去做。

学生不去网上吵架,而是去考证,去刷成绩,去实习,去请教老师;职员不跟同事怄气,而是去读书,去陪家人,去健身,去拓展业务,诸如此类。

与其跟一帮自己想想都恶心的人或者事吵来吵去,折腾来折腾去,还不如通过努力,来让那些恶心的人和事,没有资格和机会出现在自己的世界。

不如任性过生活

没钱也能好好玩,不玩对不起自己

生老病死,为必经过程。

既然知道有这么四件事,还不快点去玩?

玩,不需要有什么条件,看蚂蚁搬家也可以看个老半天。养条便宜金鱼、种盆不值钱的花,都可以玩个够。

下棋、种花、养金鱼,都不必花太多钱,买一些让自己悦目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会太破费,绝对不是玩物丧志,而是玩物养志。

“玩物养志?有什么不好?”冯康侯老师说,“能附庸风雅,更妙,现代的人就是不会玩,连风雅也不肯附。”

教你怎么赚钱的专家多得是,打开报纸的财经版每天替你指导,事业成功的老板更会发表言论来晒命。书店中充满有钱佬的回忆录和传记,把所有的都看遍,也不见得会发达。

还是教你怎么玩的书,更为好看,人类活到老死,不玩对不起自己。生命对我们并不公平,我们一生下来就哭,人生忧患识字始,长大后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只有玩,才能得到心理平衡。

我在内地和友人谈起生活之道,经常的反应是:“你有钱,所以有条件培养种种兴趣,我们做不到。”

一直强调的是兴趣与钱虽然有点关系,但是并非绝对。像种花养鱼,可由平凡的品种研究,所费不多。读书更是最佳兴趣,目前的书籍愈卖愈贵是事实,但绝非付不起的数目。而且,图书馆免费地等你。

重复又重复地说,兴趣可以变为财富,一种东西研究到深入,就成专家,专家可以以新品种来换钱,至少也能写文章赚点稿费。

钻了进去,以为自己知识很丰富时,哪知道已经有人研究得比自己还深,原来七八百年前已写过论说,便觉自己的无知与渺小,做人也学会了谦虚。

逛书局,对我来说是一种人生乐事,是许多在网上购书的人不懂得的。

书有香味吗?答案是肯定的。纸的味道来自树木,大自然的东西,多数是香的。逛书局,用手接触到书,挑到不喜欢的放回架上,看中的带回家去,多快乐!唯一的毛病,是书重得不得了。

逛的意思,是有闲情。书店不能太大,慢慢欣赏,在里面留连上一小时,才叫逛。

我们不会变得更老,我们只会变得更好

每一个人只能年轻一次,大家都歌颂青春的无价: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啦啦啦啦!啊!千万别浪费它!

但是每一个也只能中年一次,老年一次。人生每一个阶段都珍贵,何必妄自菲薄呢?

老实说,我并不喜欢年轻时的我,我觉得我当年不够充实,鉴赏力不足,自大无知,缺点数之不尽。看以前的照片,只对自己高瘦的身材有点怀念,还有剩下的那点愤世嫉俗的忧郁。

人类都会老,老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但是老得顽固和老得懊恼就不值得活下去。我们有肉体年龄和精神年龄,家父说他50岁之后,生日便开始倒数,所以今年算起来才20岁。

反而,看到生活刻板,不苟言笑,毫无嗜好的年轻人,他们才是真正老了。

又老又胖的男人,很失礼吗?那是信心问题,不以财富衡量。家庭清贫,但衣着干净,不蓬头垢发,黑西装上没有头皮,指甲修得整齐,是对自己的尊重,别人看见也舒服,与胖和瘦无关。

嫌自己又老又胖的男人,和一天到晚想去整容的女人一样可笑。闲时散散步,看看花,足够矣。管他人的娘!

人生必经之路,迟早到来。等它来临时,不如做好准备,享受它的宁静。

人总得向自然学习,最好临终之前,发出花香。

自觉守旧,但与青年人相聚时,发现有了代沟:我要在工作时拼命,我要在休息时狂舞。他们却要将二者混一,并引证种种哲学。我只感到他们老成,我较年轻。穿着牛仔裤,满脸胡须的怪物,也在先进的领土上证明能在商业社会生存。只要有一份真。

年纪大了,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尽量地少说假话,少骗人。

我们会发觉讲真话,是多么的舒服,多么的过瘾。在我自己的例子,竟然可以用讲真话闯出一个名堂。

老,必须老得庄严。

老,一定要老得干净。

老,要老得清香。

是否名牌已不重要,但天天洗濯烫直。衣着是对别人的一种尊敬,也是对自己的尊敬。

皱纹是自傲,但须根应该刮净,做一个美髯公亦可,每天的整理,更花费工夫。

年轻人说:你们老了。

不,不,不,不,我们不会变得更老,我们只会变得更好。

但愿自己能像红酒,越老越醇。一股香浓,诱得年轻人团团乱转。一切看开、放下,人生豁达开朗,那有多好!

活得好一点,简单一点,就是人生的意义

从小,父母亲就要我好好地“做人”。做人还不容易吗?不。不容易。

“什么叫会做人?”朋友说,“看人脸色不就是?”

不,做人就是努力别看他人脸色,做人,也没必要给别人脸色看。

生了下来,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份互相的尊敬。所以我不管对方是什么职业,是老是少,我都尊重。

除了尊敬人,也要尊敬我们住的环境,这是一个基本条件。

家父教导的守时、重友情、做事有责任,由成长直到老去,都是我一心一意牢牢抓住的,但也不是都做得到,实行起来很辛苦,最重要的,还是要放弃以自我为中心。

看惯了人类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出卖朋友,甚至兄弟父母,也学会了饶恕。人,到底是脆弱的。

年轻时的嫉恶如仇时代已成过去。但会做人并不需要圆滑,有话还是要说的。为了争取到这个权利,付出的甚多。现在,要求的也只是尽量能说要说的话,不卑不亢。

到了这个地步,最大的缺点是变成了老顽固,但已经炼成百毒不侵之身,别人的批评,当耳边风矣,认为自己是一个人,中国人美国人都没有分别。愿你我都一样,做一个人吧。

人生已走一大半,不如意事八九。到现在,可以避免尽量避免,深感不值得有更多的烦恼。

大概自幼就有不喜欢愁眉苦脸的性格,小朋友们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痛哭的时候,我在一旁看徐文长故事,咭咭地笑。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阶段也曾经过,爱上缠绵悱恻的诗句和小说。

但是,那个时候,痛苦等于是一个享受,悲戚是喜剧的化身。

总需要一名小丑吧?让我来染红鼻子。

踉跄伤怀、柔肠百转、五内俱焚、心如刀割、怔忡不已、郁郁寡欢等等字眼,最好在我脑中消逝。

活得不快乐,长寿有什么意思?

一个人的生命的长短,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你看看比我们早一点去的人,这是多么可惜!我们共同认识的亿万富翁,每天吃同样的鲍鱼和排翅,就是把一切变得枯燥。做人不管贫富,只要注意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小小的欢乐,已经可以享受不尽。重复一句,生命的长短是不受自己控制,但是生命质素的好坏,却是我们自己能够提高的!

烧菜给别人吃,给自己吃,都是消除寂寞的最好的办法。

没有比吃东西打发时间更好的了,而且饱腹的感觉,永远是一个很好的感觉。

人家说失恋的时候,最好拼命找东西吃,便没那么痛苦。我很少失恋,但遇烦恼事总有的,拼命吃东西,亲身经验,确实能忘记不愉快的感觉。

做一顿好菜,从一大早逛菜市场开始,看见那些新鲜蔬菜,像在向你招手,惹人欢笑,又见小贩们辛勤地做买卖,被那种刻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动。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不大。

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吧,一点也不复杂。

请给你的朋友圈多一些包容

今天,C姑娘发Q给我,说她微信被X拉黑了。X是我们共同认识的一个朋友。我说,为什么啊,她说,不知道。于是我就发消息给X,问他为什么拉黑了人家姑娘。X说,“我把和我没有工作往来的人都删了,而且那个姑娘每天都在晒吃喝玩乐自拍照片,实在没什么意思,所以我就拉黑了。”

的确,X是一个书生,还是一个生意人,每天关注的可能是一些关于书的资讯,还有一些社会新闻国家大事之类的。但是C姑娘只是一个简单的上班族。她的生活很简单,比起工作与事业,可能每天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对她来说更为重要。他们的确是不同的两个人,也必定会出现不同的朋友圈状态,但是否因为别人跟你的期待不符,或者逼格不一,你就要将她拉黑呢。

无疑,X拉黑了C姑娘,让C姑娘多多少少受到了点伤害。否则她不会跑过来跟我说这件事情。她认为自己没有什么错,很无辜的被拉黑了。当她得知自己被拉黑的原因之后,她直接删了X的QQ和电话号码。

虽然X和C姑娘关系不是特别好,但是也还说得过去。他们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彼此也重复出现在多个社交群里。起码能在彼此的朋友圈里看到十个以上共同点赞的好友。

现在因为X的一个没意思,将C姑娘拉黑朋友圈。他们像是有了深仇大恨一样,彼此不再有交集。

回头想想,我们为什么非要对朋友圈里的人如此苛刻。为什么不能够包容或者从容地接受,他们每天发的状态。为什么我们早就习惯了去轻易的否定一个人,评判一个人。

我们嫌弃那些已婚的人,每天都在晒自己的孩子。称他们为“晒娃狂魔”。我们嫌弃那些正在相爱的人,每天都在发两个人的合照,称他们为“秀恩爱,死得快”。我们嫌弃那些每天在自己的朋友圈,永无止境的分享文章的人,称他们的文章为“鸡汤文”。我们甚至讨厌别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倾诉生活,觉得他们实在无聊又做作。

记得之前参加一个图书活动,聊天的时候聊到了微信的朋友圈,其中有一个人说,“特别讨厌一些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说自己工作多辛苦,有多少事情要做。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要做,说这些好像就想让别人知道你多累一样!”在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满脸鄙夷。

我想,他一定没少拉黑和屏蔽朋友圈里的人吧。

只是,你有没有想过,也许别人真的很累,所以想发一个状态倾诉一下。就像,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被称为“晒娃狂魔”的人,真的很喜欢他们的孩子,他们就是觉得孩子很可爱。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发合影秀恩爱的人,可能他们在一起真的很开心。那些每天写鸡汤和转发鸡汤的人,也许他们真的需要鸡汤。

退一步来说,你可以不理解他们,但是你不应该试图抹杀他们。毕竟,那是他们自己的朋友圈,他们有权利去发自己想发的东西。你可以保持你不喜欢的权利,但是你不能剥夺别人发朋友圈的权利。一旦别人发了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就要拉黑或者屏蔽别人,真的是否有必要如此苛刻。

前几天一个性格比较直爽的姐姐,发了一条朋友圈,被很多人指指点点后,立刻删除了。接着她又发了一条动态,大概意思是说朋友圈里的人,真是可怕,自己发朋友圈说点真话,都要被别人批评建议。

这位姐姐已经是一个抵抗外界干扰能力比较强的人,她平时就是我行我素,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都没能逃脱朋友圈的束缚。

难道,我们对朋友圈的严苛,是想现在的朋友圈,最终全部变成假大空和各种广告,才满意吗。

已经有太多太多人,不敢再朋友圈里说真话。甚至很少在朋友圈里发言。因为他们觉得本来是连接朋友关系的朋友圈,变成了批评自己的平台。

一旦自己说了什么不合时宜的话,或者说了点真话,都害怕会遭到朋友圈里其他人的不满和批评。

于是,我们看似越来越需要朋友圈,其实在渐渐地远离朋友圈。甚至你加了一个人的微信之后,会发现他的朋友圈里,除了各种分享转发的广告和文章,没有一条关于他自己生活的动态。你加了这个人的朋友圈,却根本无从了解一点点这个人生活中的一面。

就像我加了一个报纸的记者,点开他的朋友圈发现,他的朋友圈里,除了他自己单位的报纸信息以外,什么也没有。

还认识一个有些名气的媒体人,加了他的微信,发现他的朋友圈里竟然没有一条动态。后来实在忍不住问他,是不是把我屏蔽了。他说,没有,他就是从来不发任何朋友圈。

哇,你会发现,一个朋友圈,竟然把人逼到了如此境地。看似是自己的朋友圈,其实自己早已失去了使用它的权利。

朋友圈本身就是一个小世界,这个世界里会有不同的人。他们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思想和见解,自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朋友圈。既然你们因为各种原因加了微信,成为了好友,为什么不能容忍他朋友圈的那一点点不同。说到底,他朋友圈里的那些你不喜欢的动态,又对你的生活造成怎样重大的影响呢。并没有吧。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对他人的朋友圈多一些包容?

她想发自己宝宝的照片,就让她发,也不会影响我们什么。他想秀恩爱,以表示他们开心幸福,就让他们秀,也无伤大雅。那些发鸡汤转美文的人,你不喜欢的话,可以选择不看。

(除了每天不停不停地在刷各种面膜睡衣等代购的人,让人百爪挠心外,其他的,应该没有什么是难以容忍的。)

如果,我们能够对他人的朋友圈多一些包容,也许朋友圈里才会多一些真情和真话。如果你还在对朋友圈里那些发状态的人,嗤之以鼻,那你看到的可能越来越多都是广告和各种假大空。

你知道的,这个世界(朋友圈),原本是一个很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