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还在爱是怎么修来的

有年情人节,我想从养老院找一对恩爱老人采访。

跟院方沟通时,负责宣传的大姐几乎未经思考就敲定了人选:“有啊!宋阿姨和齐大爷。”

我说:“你再想想嘛,找最典范的。”

大姐回复得斩钉截铁:“就他俩,绝对典范,我在养老院这么些年,就没见过感情那么好的老两口。”

很快拿到资料,两位老人都70岁了,都是退休教师,结婚近50年,有个女儿在国外。

话说白头到老这件事,在年轻人心里总有点神话色彩。其实少年夫妻走到白头不是稀罕事,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稀罕的是恩爱白头——悉心观察你会发现,老夫老妻里,怨偶多,爱侣少。几十年的相伴,两个人往往在对外的协作打拼中积淀了感情,却也在彼此的碰撞较量中埋下了怨恼,各种说得出说不出的不如意,会横亘在心底,成为亲密关系的稀释剂。除了漫长岁月的销蚀,这积怨也是干掉爱情的一把利器。

所以年轻时“死了都要爱”不难,倒是多年后“老了还在爱”不易。

那会是怎样一种状态呢?我很好奇。

齐大爷须发皆白,乍看有点仙风道骨的意思,眼神里却是一派老小孩儿的认真与天真。他一句话就把自己择清了:“感情好啊,那都是我老伴儿的功劳。”

宋阿姨也谦虚,说:“两个人过日子,过坏了,可能是一个人的问题。但过好了,肯定两个人都有功。”

接着聊了很多。我后来的稿子,把他们的情感做了庸俗轻率的归纳:感情基础好、彼此尊重、有共同的层次和爱好——跟电视里常见的夕阳红故事一个调子。

而这两年,我无端又想起些没写进稿子的细节,更新了看法。

记得那天看他们年轻时的照片。我夸大爷帅。阿姨笑说:“是啊,好些姑娘偷着喜欢呢。”

我说:“可大爷偏就对您情有独钟。”

阿姨笑笑,打发大爷去买水果,转头对我说:“其实也不是。结婚前他就跟一个女同学扯不清,我挺生气,让他想好。他想了几天来找我,说想好了,要跟我结婚。我说那以后不许再出幺蛾子,他拍着胸脯说保证不会。结果结婚第三年,又出事了,那时闺女才十个月,我真伤心啊!强忍着没闹,问他能断不。他也害怕,说能。回头就真断了。消停了几年,又不对劲了,有个姑娘,天天在我家楼下守着。我就跟他深谈了一次,我说我是想好好跟你过一辈子的,你要也这么想,咱俩就一起往好了过,你要实在收不了心,咱就散伙,我不难为你,你也别伤我。后来那姑娘再没来过。而且那以后,我们感情反而更好了。”

“亏了您的大度,才有今天。”我说。

阿姨摇头:“哪个女人碰上这事心里不窝火?但男人骨子里都不安分,那是天性,要收住不容易,何况还老有人主动往上贴,所以我心里也拼命劝自己。话说回来,这事要解决,还是得靠他。我能理解、能大度,他也得心里有数。不用我闹,他就知道伤着我了,马上刹车悔改。他要不悔改呢?我肯定就得闹,一闹就得把感情闹坏了,两败俱伤。很多男人就是心里没数,你不搞个天翻地覆,不上两次吊给他看看,他就意识不到事情多严重,就不肯收敛。碰上这种逼着你拼命的蠢蛋,你就得拼命,否则你越宽容他越放肆,弄到最后没法收拾。好在你大爷不是那样的人,他明智,我们才有今天。所以这么些年过来,我俩心里没仇没怨,记着的,都是好。”

——现在想来,这大概是老两口感情好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宽容,你也知进退,我体谅,你也感恩这体谅,我装聋作哑难得糊涂,你也顾大局识大体心里有数,两个人合力去追求感情的上限,而不是一再挑战彼此容忍的底线。

那天齐大爷买水果回来,问宋阿姨:“我看路边有卖玫瑰花的,你要吗?”阿姨说:“买就要。”想想又说:“算了,今天情人节肯定贵。”大爷点头说:“那我明天买。”

几天后,我去给他们送报纸,进门就看见一束玫瑰摆在书桌上。

那是打了折的玫瑰。但是,这束开在节日之后的花,它的美,毫不逊色。——就像那些美满到老的婚姻,虽然有过一些差池和错乱,但双方都能懂得彼此的心,明大理,不刁难,只留情,不留怨,于是得以历久弥坚,越来越美。

世上这么多爱情,不知有多少能抵达这样的境界——从爱上你的十七岁,到依然爱你的七十岁,我心里念的,都是你的好。

朋友圈的正确打开方式

首先问一下,如今提到朋、友、圈三个字,蝇虫一般嗡嗡向你脑海飞闪而来的,是否有装、晒、微商、求赞,拉票这些词语?

这些乱七八糟乏善可陈的内容,是否让你感到无聊无趣,甚至无耻无营养无意义?

据说已经有人陆续撤离早已变味的朋友圈,将刷屏点赞的精力归还于家人和书籍,更有人痛定思痛删除以往内容,决定向乌烟瘴气的朋友圈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且认为,大可不必就此愤然离开,或许我们可以寻找正确的打开方式,朋友圈还是值得依恋的。

兹事体大,经我彻夜未眠殚精竭虑无私为公的寻思,总结出以下三大朋友圈打开方式,以飨广大圈友,也仅供参考——

正确打开方式一:记录

一直以来,我们貌似忽视了朋友圈用来晒和装逼之外,另一个实用性功能——记录。

不管是关于生活感悟的只言片语,还是某个时刻的臭美自拍,亦或者种种让你觉得有那么些意思的鸡毛蒜皮,在朋友圈公之于众的同时,不要忘了,它也进入了你的相册,并且一直留存下去,除非你自己删除,或者微信毁灭。

有时候,你以为某人在晒,换个角度看其实就是记录。有时候,你以为某人在装,换种姿势欣赏,其实还是在记录。

我有一位同学,上学那会儿就是傻白甜,现在嫁了人生了娃,晋升为白富美。她的朋友圈内容不外乎三类内容:自拍;晒娃;闺蜜抱团拍,并且如出一辙地叉着剪刀手。

你觉得没意思,但人家就是认为有意义——我这位同学倒也坦言,就是想记录和亲人闺蜜们厮混在一起的片刻,以后可以随时翻出来回味,某年某月某日,和谁谁在一起,度过怎样欢乐逗比二的幸福时光。

这类朋友圈比较自我,有一股“我晒故我在”的气质(这里,更多是晒给N年后的自己看)。只要你不在乎别人想法,勇敢抱着“大不了被屏蔽被拉黑” 的态度,恭喜你,可以旁若无人地进行各种晒,一意孤行地开展各种装。

你尽可以将朋友圈开辟为自留地,后花园,不为刷存在感,不在乎点赞数,只为一心一意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或感动,或愉悦,或惊喜,或温馨。

人生中的种种小确幸,小惊喜,都可以在朋友圈这块一亩三分地里及时记录下来,等到若干年后,在冬日暖阳下,在享天伦之乐的饭桌上,和家人一起翻阅朋友圈,追忆似水年华。

总之,我有我记录的权利,你有你屏蔽的自由。

正确打开方式二:展示

去年八月份,我去上海参加一个微营销培训课程。老实说,从开场到结束,掌声不断、鸡血满满、主持人亢奋神态以及培训师高密度言语、还有将朋友圈和微信群视为做鱼塘的营销理念通通让我大为反感,很想溜之大吉,又因为公司出资委派而来,最终选择既来之则安之。

还好,糟粕聚集之物也有可借鉴之处。譬如,培训师向大家提出一个建议,让在座听讲者将自己的微信名字、头像和签名重新审视一番,看看是否与自己的品牌定位一致,是否符合自己的风格,朋友圈分享的内容更是不可随意,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定位和风格有所筛选。

换言之,你分享的内容,无形之中代表了你的三观、你对待人生与社会的态度。

我之所以对此深以为然,是因为当时就职于品牌策划公司,品牌概念深入我心。更何况,微信公众号登陆页面,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再小的个体,也可以有自己的品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你有品牌意识,想将自己的名字和人生打造为个性化品牌,我觉得,的确应该在朋友圈分享的内容上有所甄别和筛选,因为别人从你分享的内容,能够体查出你的三观,你的偏好,你对待人生与社会的态度。

朋友圈是你个人品牌文化的一部分。

写到这个,倒是让我想起,前阵子看到的关于个性化二维码墓碑的新闻。据说,只要拿出手机,嘀嗒一扫,扫墓变成扫码,被扫人的个人信息,生平事迹,生前的QQ空间、说说、微博、微信内容一跃而出。

要真如此,微信朋友圈岂不更应该用心策划,留一些真实的、自我的、正能量的内容让后人念想?

正确打开方式三:分享

我有一位朋友,他从年头(现在说起来是去年啦)起,每天早上七八点,在朋友圈发一条消息,权且可以称之为“每日一星”——当天是哪位名人生日,他就以庆生的名义发一段此人的生平事迹,配上几张相关图片,图文并茂。对象有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商贾政客、明星艺人等各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名人。到目前为止,一天未落,大概他自己也已形成习惯。

最近,这位朋友又冒出一个新创想——饭后识字,有助于消食。每天晚饭之后,在朋友圈分享一条生僻字的讲解,还配有对应图片,寓教于乐,增长知识,有孩子的家长更是可以和小孩一起学习。

对于朋友而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分享知识,心有馨香。

对于别人来说,这样的朋友圈无疑是有料有营养的朋友圈。

对于朋友圈,你不妨可以将它作为记录时光的自留地来打理,也可以作为自己三观的品牌展示区来维护,更可以作为赠人玫瑰增长知识的分享平台。

总而言之,要有料有趣有营养,避免无聊无趣无意思。

另外呢,少一些求点赞拉投票,再少一些五花八门的吆喝卖弄,更要少一些你转发就能怎么怎么着不转发就会怎么怎么滴的道德绑架类内容,我相信,朋友圈将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找男朋友的第一标准是什么

近来,很多朋友们问我,找男朋友的第一标准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脾性。

脾性?朋友们对这个词有些陌生,问我什么意思。

我说,脾性就是脾气和习性啊。

如果说看对眼决定了在不在一起,那么脾气则决定了在一起多久,习性则决定了能不能一起生活下去,能不能结婚走一辈子。

学妹小雪哭着给我打电话,我急忙赶到了她们寝室,小雪一直哭个不停,那场景,真活脱脱像孟姜女哭长城那么撕心裂肺,我一边拿着抽着面纸递给小雪,一边问她怎么了,因为她的脸颊上有一块伤口。她却只顾着哭,什么话也不说,就在我耐心快要用完的时候,她的舍友看不下去了,跟我讲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学妹和男朋友小唐闹口角,本来两个人只是拌拌嘴,后来,两个人吵架各有各的理,各不甘示弱,学妹不知道说了什么后,小唐忽的站起来,猛敲了一下桌子,把凳子踹开,气呼呼地走了,教室的门也是被小唐甩上的。因为小唐的力气比较大,凳子木头的,凳子撞到墙飞出来的木屑蹭到了学妹的脸。学妹惊叫了一声,却还是没阻挡住小唐离开的脚步。

学妹就哭哭啼啼地回来了,舍友帮她把伤口处理了一下。我纳闷了,到底是什么大事让小唐这么生气,还把凳子都摔了,这也太过分了吧。

学妹好不容易平静下来,我才听到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学妹因为在忙没看到小唐的电话,小唐去找她的时候看到学妹在跟同一部门的一个男生在讲话,火就上来了。

我问,小唐的脾气一直都这么火爆吗?

小雪唯唯诺诺不说话,她的舍友说,是的,以前也有过小吵,小唐经常吼小雪,都是小雪主动去找小唐和好,撒娇,两个人就又重修旧好了。

我勒个去,有个脾气这么差的男朋友,真是为难脾气这么好的小雪了,竟然能够忍耐多久。我看着小雪唯唯诺诺的样子,突然就觉得可怜又可恨,可怜的是被吓成这样,可恨的是小雪的无能,为了这样一个脾气差的渣男屡次放下自尊去主动求好,真是……

这种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拍桌子摔凳子甩门的渣男,早该下地狱了好么。

我说,分手吧,再不分手,你信不信,以后你会过得更辛苦,脾气这么差,你的爱,根本不值得放在这样的男人身上。

一个男人,是应该有气度和胸怀的。为了一件小事,就动辄摔东西的男人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跟着这样的男人后面以后只会更受罪更受委屈更吃苦。

男朋友的脾气真的很重要。

如果有小唐这样的男朋友,你们的恋爱每天都是战战兢兢的,受尽委屈的。相反,恋爱本不该是这样,是应该让你感到幸福和快乐,你发个小脾气他会哄着你,他有什么不开心你也会哄着他。因为谁都有坏脾气,但是坏脾气也是有限度的。

脾气好的男朋友,他也一定是忍耐力很强的,忍耐力强,说明了他必定不焦躁不急躁,做事情很稳,会让你也觉得很舒适,甚至让你放下自己的小性子。

说完脾气的重要性,再说说习性的重要性。

表姐结婚前和表姐夫曾经同居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表姐总打电话给我,说心情很苦闷,她发现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后才发现表姐夫有很多生活习性她不能接受。

比如,生活在一起后,才发现表姐夫抽烟很厉害,也一点不顾忌表姐,抽烟很随意。

比如,表姐夫的袜子两三天换一次。

比如,因为表姐起来煮早餐,表姐夫后起来却从不叠被子,说晚上也会睡觉,叠被子有什么用。

这跟表姐的生活习性一点也不吻合。光是在床上抽烟这一项就能表姐很不舒服。

我问表姐,这些你都能接受和忍耐吗?

彼时,表姐因为和表姐夫已经双方家长见过面了,两个人的事基本上也定下来了。表姐沉默了会,说,叠被子和袜子我都能接受,大不了我催促他多换袜子,早上起来我再去叠被子,在一起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生活习性都是一样的,总要忍耐一些,尝试着去接受一些,可是在抽烟这件事我真的很受不了,闻到烟味我很不舒服。

我了然,我说,表姐,那你可以和表姐夫商量下,我觉得你们都快结婚了,而且表姐夫也不是那么不讲理的人,他也一定会体谅你的。

实在接受不了的,不要委屈自己忍耐。

因为你们以后是要结婚过一辈子的,你能忍的了一时,不能忍一世吧,以后结婚了到了你忍不了的时候到时候婚姻出现裂痕,就已经晚了。生活美不美妙,习性很重要。

表姐说她知道了,后来她也确实跟表姐夫谈过一次。

表姐夫爽快地接受了表姐的建议,也跟表姐道歉说,在床上抽烟确实不好,还让表姐吸了二手烟,这点他忽视了,以后一定会注意的。

表姐夫再也没有在床上抽烟,也再没有当着表姐的面抽烟,总是一个人在院子里抽完烟再进房间,表姐很欣慰,也愿意为他忍受其他一些习性,两个人过得很幸福。

说到底,能不能走的更远,就是看双方能不能互相磨合双方的习性。

脾气和习性统称为脾性。那男朋友脾性到底有多重要?

脾性不好的男朋友,你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一样,喘不过气;脾性不好的男朋友,会让你伤心难过流泪委屈;脾性不好的男朋友,会让你无法忍受跟他一起生活,随着争吵越来越多,两个人也会越来越远,会让你在爱情里卑微地跟尘土一般。

脾性好的男朋友,会给你他应有的宽容,大度和体贴;脾性好的男朋友,会给你该有的忍让,会愿意与你去磨合,去解决每一次争吵和分歧;脾性好的男朋友,不会让你太过迁就他,不会让你太过委屈自己,会让你舒适地跟他一起过日子,甚至愿意让你跟他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

所以,有个脾性好的男朋友真的很重要。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每一个人,若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所得、有所成,离不开一个“静”字。

安静,不是要让自己脱离现实,而是要在现实中以一种淡定的姿态,去看清自己的本质。只有看清自己的本质,才能更加直接地设法提升。浅薄的热闹于我无益,我便不取。丰富的安静可促成长,我便谨守。

真正能够守住内心之宁静者,是能够适应任何环境的人。若是处于僻静处,他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独处之安乐。若是处于喧闹处,他能稳如泰山地听取内心的声音。

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老人悠然自得地坐于榕树之下,他们的神态是安详的,是宁静的,纵然过往有贩货之小车,周遭有嬉闹的儿童,他们也能气定神闲。秘诀在于内心丰富的安静。

反观内心躁动之人,他们因为渴求太多,而导致失去了内心之平静。这些人即使让他们身处于深山之中,或者隐没于古刹禅房,他们也只会感到焦灼难安。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并不富足,因此不能享受安静之乐趣。

既知安静之可贵、躁动之纷扰,那么怎样才能尽量达到心境平静的状态呢?其实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找回自己的童心。

要像一个孩子一样细腻地生活,少计较功名、少计较得失,即《大学》所谓的“知止”;多去想想什么能让自己快乐,我们的内心才能回复到平静的状态,我们的灵魂才会变得丰富和厚实。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需要依赖一些修炼的方法。比如在工作之中,要养成拟定计划的习惯,今天该干什么,明天该做什么,都要有一个明晰的计划。

人在有计划的时候,内心自然会安定踏实很多。比如我们在生活之中,要养成定期收拾家居物件的习惯,让自己在摆放整齐东西的时候,感受到一种“各安其位”的良好情绪。这些小细节往往被我们所轻视和忽略,但却能切切实实地帮助我们通过一种持久的方式找回平静。

很多人会以为,自己拥有很多东西,比如物质,比如名声,生命就是圆满的。但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

这种所谓的“充实”不过是绣花枕头,外表光鲜,而内里却堆满了禾草。物质再多,一旦够用,其余即为浪费。名声再大,岁月推移旋即所剩无几。

真正的丰富只能从内心中寻找。多接受点哲学的思辨训练,从文学的人物里获得力量,读点历史书籍,从浩瀚的知识中充实自己,让自己生命的深度得以延伸,让自己生命的广度得以拓宽,才是真正的圆满,也只有这种圆满才能让我们感到真正的平静。

浅薄的热闹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丰富的安静如万顷碧波,永恒深沉。去做一个内心安静的人,不骄不躁;去做一个充实丰富的人,且行且乐。

生命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旅行,丰富的安静是沿途最美的风景。

活着就得有料

我觉得人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可以训练自己的大脑,在大脑里面装东西,使大脑有思考的能力,使谈吐有高度、有水平,这才是高明的人,否则的话,只是漂亮的动物。所以我在我的节目里面苦口婆心地一再宣传,要使我们的大脑能够起飞。其实这种起飞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当你看到抽象东西的时候,你应该尽量使它变得具体;反过来说,当你看到具体东西的时候,你应该尽量使它变得抽象。

这话好像跟自己过不去,事实上,我认为这是求知的重要原则。就好像一个小学生,他数学不好,一次老师拿出来一个问题请他解答,他解答不出来,可是他反问了老师一句话:“为什么把这么多只鸡和兔子放在一个笼子里面,还惹得我们这么麻烦来算它?”你不要笑这个小学生,他有很好的思考能力,就是说:为什么要拿这些复杂的、抽象的数学概念来困扰他?他的概念是具体的,就是活生生的鸡,活生生的兔子。你把鸡和兔子放在一起,他会反问:什么意思?何必这么麻烦?

举这个例子是告诉大家,在我看来,读书不化那是书呆子,不算本领。在我四十岁的时候,香港的一本杂志发表文章说,李敖是四十岁的中国人里面读书最多的人。虽然没有统计,我觉得他们说得也八九不离十,我真是读书最多的人。一般人读的书只要有我的十分之一,就变成了书呆子,可是我读了这么多的书,却没有变成书呆子。读书的目的是懂得人情道理,读书多而不化,不如不读。

美国一个黑人歌星叫玛丽·安德森,有一次她到一个小镇去唱歌,演出结束以后,过来一个女孩子跟她讲:“我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你,很可惜她今天在一个小旅馆里面当班,无法请假来听你的歌,非常遗憾。”安德森听了以后就问了一句话:“她在哪家小旅馆啊?”她让司机把车开到了那家小旅馆的门口,她在汽车旁边对着那家小旅馆高歌一曲,然后转身回来,进了汽车就走了。意思就是说:在这个小镇里,在那家小旅馆里,有一个对我这么崇拜的女孩子,今天晚上很遗憾地不能来听我唱歌,我便跑去单独为她高歌一曲。我知道这个故事以后,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我再举个例子。撒切尔夫人有一次在官邸里面请客吃饭,一个女侍者拿着汤分给每人一份。捧到了内政大臣前面,一不小心这碗汤洒了,就倒在了内政大臣的衣服上面,结果衣服被弄脏了,内政大臣也被烫了。这时候满座的人都觉得很意外。撒切尔夫人赶紧跑过来,她的第一反应是搂住这个闯祸的女孩子,拍她的肩膀安慰她,说:“亲爱的,这种错误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要难过。”她先安慰这个女孩子,然后才去慰问内政大臣。当时没有时间给她思考,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体贴入微的。她知道当时最窘、最难过的是这个女孩子,所以要鼓励她、安慰她,这一点比内政大臣被烫伤、衣服被弄脏都重要。

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情练达即文章。请注意,撒切尔夫人、女歌星安德森,她们没有念过“四书五经”,不懂一个中文字,可是懂得这种仁义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