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前要问自己的三个问题

我准备做一项调查,看看老一辈的人(经常也是结婚多年的人)在爱情、婚姻、夫妻关系这些方面有什么给年轻人的建议。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我和年轻人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小组讨论,讨论的话题涵盖大学兄弟会、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年轻妈妈、中年的图书俱乐部会员。我问这些年轻人,如果面对老一辈的人——其中多数是80岁及以上、已经结婚50年或者更长的老人——他们最想问什么问题呢?他们的回答中有一个问题出现的次数远超过其他问题:

我怎么确定这个人是不是那个对的人呢?

世界上可能成为我们伴侣的人有百万之多,而我们却从中选择了一个人并与之终老,这个选择的确过程有点神秘。因此,我向超过700个最老的美国人问了这个问题,然后把他们的回答写在了我的新书里《关于爱的30课:最智慧的美国人给爱、关系、婚姻的建议》。

我采访的老人们的婚龄加起来大约都是25,000年了。而跟他们的这些采访最终都揭示了三个关键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能使你多少了解、你正考虑的这个人是不是最适合你的。老人们说,实际上,如果人们没有在作出婚姻承诺前问这三个问题,他们在以后失败时也只能责怪自己。

所以,在事情变得更糟糕之前,确保自己考虑了下面这三个问题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许这是你走向下一个人的时候了。

  • 第一个问题:我们能成为朋友吗?
  • 如果问一个结婚很久的人,“像你这样拥有长久、幸福的婚姻的秘诀是什么?”很可能你会听到类似这样的答案,“我和我最好的朋友结婚了”。相似的,如果问婚姻不成功的老人们这个问题,答案常是“噢,我们的确是彼此的爱人,但是我们从未学会如何做对方的朋友”。在浪漫之外,情侣其实也需要一些友谊所需的东西——共同的兴趣、同情对方的心,舒服地一起散步的能力。

    Lydia,75岁,自信地说:

    要成为朋友,要相互喜爱。当你年轻气盛、正为另一半神魂颠倒,要在此时退一步问自己“我喜欢这手、这身体背后的部分么?”是很困难的。但就是这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会根深蒂固、生根发芽。双方的性需求也会按照它自己的方式变得更加稳固,但是随着时光流逝,它将不再那么重要,友谊则相反。婚姻会被许多东西挑战,如孩子、生活中的困难、父母的离去、变幻的兴趣和生活模式等。而此时紧密的友情就是稳固的婚姻关系的根基。

    因此,当一段关系发展遇到瓶颈时,问问彼此:如果我们不是情侣,我们会是朋友吗?如果不是,请三思而行。

  • 第二个问题:我们喜欢对方的家庭吗?
  • 老人们并不委婉,特别是在涉及到未来可能的亲人时:如果你不喜欢你伴侣的家庭,在结婚前要多想想。仔细观察一下可能成为你亲人的人,这是防止你作出错误决定的重要保护手段。首先,老人们说,你的伴侣的家庭——还有你的伴侣和他的家人们的交流过程——能提供一些有关他或她的重要“诊断”信息。再者,一旦结婚,在很长的时间内你都会接触这“第二个家庭”,因此观察就显得重要了。

    William,86岁,直率地指出:

    有这种情况:双方之中有一方的父母反对这门婚姻。但仅仅是父母反对还好,你还是可以选择结婚。但是如果有一方的亲戚们不喜欢另一方的结婚对象,除非这个对象实在很强大,否则这一方亲戚们就会不停地挑对方的刺直到他们胜利。这种情况可以导致离婚,可以使婚姻关系产生间隙,也可能只是产生无法估量的悲伤。

    老一辈表示,你嫁或娶的不仅仅是这个对象,还有其背后的家庭。所以,你需要诚实地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一生都能够与相处不悦的亲属相伴?

  • 第三个问题:我们能交流吗?
  • 结婚多年的人认为婚姻中最重要的问题可能是:你能把什么事都告诉这个人吗?或者说,作为夫妻,你们的对话中存在不能提的“控制区”吗?当然就像真人秀或鞋类售货员,如果一方表明不愿谈论某个特定话题都还好,但是作为规则,你未来的伴侣一定要是你可以坦诚交流、不怕被他或她评价的人。事实上,在老一辈人的婚姻中,导致“买家懊悔”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不交流。

    Justin,85岁,他说:

    只有当你坐下来好好交流,令人快乐的婚姻才会出现。你不能让问题在心里积累翻涌然后忽然让它们爆发,而要在问题出现时就把它解决。所以当你忽然想到了什么事情,而且它好像已经困扰了你很久时,那么你就需要把它讲出来了。但实际情况正相反,人们更多的是把话憋回肚子里什么也不说。我建议年轻夫妻们从现在起就这样做,把问题讲出来。这其实是在你们约会的时候就该学习的东西。

    老人们表示,强壮、冷静的形象可能的确迷人,但是这样的形象并不能使对方成为一个好的伴侣。

    我们并没有选择伴侣的完美方法或者程序。但是老一辈的经验表明,退后一步、问问自己这有关爱情关系的三个问题,的确能帮你避免悲剧的决定——或者带你向一个更长、更圆满的关系前进。

    找个有趣的人白头偕老

    前几年有读者问香港作家蔡澜,女孩子最珍贵的品质是什么。

    蔡澜回答的很简单:“娴淑,调皮。”

    蔡先生对于女人的见解发表了很多,多到已经被人整理出了两本不大不小的小册子。我理解他这句话的意思是可爱的女人不仅要待人柔和,而且要有幽默感,有生活趣味。大概是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舒坦,不累。

    清代人蒋坦写的《秋灯琐忆》里,他的妻子秋芙就是个有趣的人。秋芙酷爱下棋,她棋艺不精,但是又常常拉着蒋坦下棋直到天亮。有一次,她把下注用的钱都输掉了,蒋坦笑她赢不了。秋芙不服气,堵上自己佩戴的玉虎,结果这局眼看又要输,她便耍赖使唤怀里的小狗爬到棋盘上搅局,蒋坦拿她没办法,而这也成为蒋坦后来枯槁暮年的亮色回忆之一。

    有趣的人一般都是心思单纯的人,心底有愉悦,对于得失没那么计较。有时候耍点小赖皮,其实很自律。有趣的女人不是只会笑不会哭,她们哭点很低,笑点也很低,因此很好哄,也很喜欢哄别人。

    林语堂曾说,《浮生六记》里沈复的妻子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不俗之处在于,即便是夫家没有给她提供足够好的物质生活,她也能够把琐碎的生活过得快乐无比,一蔬一饭都能自得其乐。群居的时候不哀怨命运,孑然自处的时候随顺喜乐,无论被这个时代怎样对待,都可以找到平凡的乐趣。

    沈复生于清乾隆时期,正值太平盛世。他虽出身于小康之家,但是因为没有功名,和芸娘结婚后同父母关系处得又不是很融洽,于是经济上过得是凄凄惨惨,经常要依靠亲友的接济生活。芸娘性格柔和,相貌秀丽,喜欢穿素净的衣服,擅长绣工,布鞋做得尤其好,家里缺钱缺酒或者要报答别人恩情的时候,她就拿自己的手工出去卖,或者作为报答回馈给别人。芸娘对于做饭有天分,给她几样寻常蔬菜,她一定可以做出不俗的口感。

    有一次沈复插了一盆花,但是总觉得不够生动,芸娘看他苦恼,于是找来小蝴蝶和些许小昆虫,用细细的丝线缠绕在花木的茎干上,这神来一笔,见者无不称赞沈家的盆景有奇思妙想。

    芸娘守规矩,但不假正经,侍奉公婆是本分,外面的世界她也很好奇。有一年她想去看庙会,可是碍于是女子,于是和夫君稍微一商量,瞒着婆婆,在家里偷摸把眉毛画粗,戴上帽子,微微露出鬓角,穿上夫君的衣服,扎紧腰带,脚踩时兴的男士蝴蝶履,拉起沈复一起去逛庙会。

    有趣的女人是捕手,敏捷地捕捉着生活中的美。芸娘自然是一个有趣的姑娘,她的能力在于她可以把最琐碎乃至最落魄的生活过得生机盎然。尽管生活对她严厉,她依然勤快地捕捉着美好,这是中国古代士人讲的“趣”,这个趣是宠辱不惊,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虽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亦不改其乐。

    心中有诗意,因此微笑;心怀有智慧,因此常感恩;胸中有大欢喜,故而从不怨天尤人。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不会害怕,每天醒来都像是新的,因为她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充沛了生命,就像是红酒注入了高脚杯。

    像是三毛一样,住在撒哈拉也可以把生活过得很好玩。于是我想与这样的人为伴,就算是身处黄沙漫天的沙漠,也不会觉得闷。

    就找个有趣的人白头偕老,然后把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容貌总会改变,面颊不可避免要松弛,可是对于生活的趣味则如同一技傍身,学习不来,学会了就丢不掉。即便是生活处于不如意,粗茶淡饭不要紧,朋友散场没关系,兵荒马乱也无所谓,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一盏红烛,一杯烧酒,可饮风霜,可温喉。

    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会消失,脸蛋,身材,金钱,权势。唯有对于生活不计回报的热爱不会朽坏。

    当人有趣时,世界也会帮他的。

    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就找个有趣的人在一起。”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吃肉的日子

    妈又在微信上跟我讲,“等你回了国,我和你爸给你做锅包肉,酸菜粉儿,排骨炖豆角儿。你不是贼想喝大骨头汤吗,到时候给你整点,保证连骨头都炖酥了,那骨髓一唆,哎老美了……这你在那边儿都没吃着吧?!”

    2013年1月1日,我正式成为了一名素食主义的信奉者。起初是因为消化系统对肉类的抵触,后来当朋友惊讶地问起,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了。我不信奉宗教,也不是彻彻底底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可是不管用多么诱人的烹调方式,就算是一只肚子饱满,全身金黄酥脆,散足熏烤味道的火鸡放在我的鼻尖下,我也如和尚一般心如止水了。

    当然,这些我妈都是不知道的。

    在我爸成为公务员之前,他是个市面上少有的英俊厨子。每天站在后厨里十几个小时,不管冬天夏天脖子上都搭着一条被汗浸透的毛巾。但凡叫得出名的北方菜,他样样做到极致。他最拿手的是锅包肉、酱焖茄子和拔丝地瓜,有人路过来吃一顿便饭,这一顿就能把他们变成一坐几年的老顾客。后来我爸讨了餐馆里最有福相的服务员当老婆,靠的却不是精湛厨艺,而是为人善良。

    那时餐饮业开始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爸妈工作的老字号敌不过激烈的竞争,在节节败退后最终选择关门,这对年轻的夫妇不得不另谋生计。

    我妈不知从哪借来了倒骑驴(东北一种原始的木质交通工具),早上三四点就起床,在零下二十几度的大冬天里骑一个小时去上货,然后再找个热闹的街头,和一群四五十岁面相凶狠的大爷大妈们抢生意。别人都是大声吆喝,我妈却是个细声细语的小媳妇,受人欺负,生意不好,害了关节炎,又收过假钱,一个人在寒风中偷偷抹眼泪,湿了的脸蛋被寒风吹干吹硬,留下常年的高原红。

    我爸每天早出晚归敲着门地找工作,上的火积成火疖,越长越大,最后占了半个胸口。呼吸的时候,冒着火地疼,呼出的气都带着高烧似的温度。眼见家里的积蓄马上见了底,我爸这个最要面子的人下狠决心去借钱。他怀着希望走动了所有的朋友和亲戚,可是却忘记了那是个所有人都避着贫穷的年代。他抬头时看见一扇扇门打开一点缝隙又关紧,低头时狠心丢下面子撇下自尊伸出去的手,再揣进兜里的时候却沾满了别人的鄙夷。他游走在寒风下的街头,周围的一切都是落寞而了无生气的,心里装满了辛酸和失落,想起家中的妻子,把攥紧的手掌舒展开,决定用那几枚珍贵的硬币,买点希望。

    我爸回到家,给我妈做了最普通的白菜炖豆腐,平日里都是清汤寡水,那天他放了好几块排骨在里面。白菜汤浓郁,有排骨的鲜美,排骨酥软,有白菜汤的香甜,这是他带给全家的希望。

    在那一年冬天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来到这个世上。

    家里还是一样的一贫如洗,但我却没闻见贫穷的味道,充斥我小小鼻腔里的气息,是肉的香味。

    生活对善良的人最大的回馈,就是公平。

    我爸靠着踏实认真的人品成为了一名公务员,我妈专心在家做一名全职主妇,夫妇俩分工明确。日子在两个人的努力下,渐渐过得有滋有味。家里添置了电视电话,又买了超大的冰箱,我总踮着脚和它比身高,输了却也骄傲得不得了。我妈最爱倚在床头看存折上的数字缓慢却稳定地增长着。我爸说,再买个洗衣机吧,我妈掩着嘴乐,说太贵了别买,手洗多干净啊,还是给你买个手表吧,我爸摇摇头,说那玩意有啥好的,能给我姑娘做多少顿锅包肉啊。

    但凡经历过贫困年代的人,富裕起来,要么突然暴殄天物,要么继续艰苦朴素。我的爸妈,属于后者。我爸工作勤恳,很快得到赏识,时不时有了酒局。在那个“打包”被视为“没钱”,会很“丢脸”的年代,我爸却是个异类,他每次从酒桌上回来,要么拿回来半条鱼,要么装回来点溜肉段,有时饭盒里的东西太多,我爸刚到家门口就嚷嚷,姑娘啊看我给你带什么回来了。那时我妈就会从厨房拿双碗筷,眯着眼和我爸看我吃肉时狼吞虎咽的模样。我爸跟我妈说,你也吃啊,我妈说,我不饿。我吃得香极了,肉渣子黏在嘴边也不擦,我也说,妈你吃点啊,老香了。我妈说,你快吃吧,不是跟你说了么我不饿。

    我上小学的一段时间,我妈出去工作。我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就在学校食堂解决。吃惯了家里的饭,学校的饭菜简直难以下咽,肉是嚼不动的,菜是一成不变的大白菜,腐乳是铁丝味儿的,唯一值得期盼的,是每周二的半截香肠。那细细的香肠,从侧面切出几刀,炸炉炸过就支楞起来,再裹上一层盐还有孜然粉,是我周二早晨就开始的望眼欲穿。我跟我妈提起,学校的炸香肠简直好吃极了,我妈问我那是什么味儿啊,从那以后我就把每周二的香肠留在饭盒里带回家,把它当做了一种坚定的信仰。不管中午吃饭的时候禁受着多么巨大的诱惑,我都把香肠夹到一边,吃完饭盒里的饭菜,再把香肠夹回去,吸吸味道,就恋恋不舍地满足了。我成年后,我妈跟我说起这事时,还是一脸的骄傲,她说姑娘午饭就那么半截香肠还惦记着我,晚上回家香肠一股闷久了的油炸味,姑娘舔舔小嘴就那么拿着饭盒给我,妈你吃香肠可好吃了,我特意给你留的。我妈每次说到这,都得大哭一场。

    初中时去军训,一周的训练把我折腾得又黑又瘦。最后一个晚上宿舍的同学躺在床上的,有唱歌的,有看书的,有哭着说想家的,只有我窝在被窝里给我爸发短信,我说爸我想吃锅包肉、可乐鸡翅、排骨炖豆角儿,你再给我买瓶雪碧,最好给我做两盘锅包肉,我都能吃得了……

    后来上了高中,高三时雷打不动每天早晨五点起床背书,我妈就四点钟起来给我做牛肉炒饭。我妈做的牛肉炒饭,牛肉鲜嫩入味,米粒软硬,吃起来有火呛过的味道,那是我离家后就再未尝过的滋味,不管是五块钱的路边摊,还是五十块钱的豪华餐馆,我都再没见过那么好吃的炒饭。

    大学毕业后,我执意要出国。那时的自己,心与目光都长满翅膀,一心一意要到远方。仿佛远方才有理想,远方才有希望。

    临行前的最后一天,我爸做了我最爱吃的菜,一家三口默默坐在桌前,不言不语。我爸喝了几口酒,说,姑娘啊,你爸这辈子没啥大能耐,就会做这么几个菜。你这一出去,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来。要是觉得外面好,就好好享受,别惦记爸妈;要是在外面受委屈了,就赶快回来。爸妈不指望你有多大出息,你要是觉得在家好,给你做一辈子饭都行啊。行了,你们娘俩别哭了,赶快吃饭吧,孩子这一出去,肯定吃不上家里这么合口儿的饭了。

    我如愿来到“远方”,一个人过上了漂泊的日子,在这个高消费的国家里,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有一个活下来的能力,从一个靠脑袋活着的人,变成了彻底的体力劳动者。下雨天走一个小时的路去豪宅里擦地板刷马桶,做不好的地方都要重来一遍;在超市站十几个小时收银,每天结束时都双腿肿胀青筋暴涨;中餐馆后厨里洗菜刷碗,双手找不出一块滋润的地方;咖啡馆里勤勤恳恳打着咖啡招呼顾客,工资被老板拖了又拖。我的住处换了七八个,和旅行箱在夜里穿行的日子仿佛历险。我的旧衣服穿了好几年,颜色褪去多半,饮食上也从不奢侈,肉包子闻闻味道就够,吃不到嘴边就已经想家了。

    靠着一些英文,一分运气,一点勤恳,还有爸妈渗透在我骨子里的坚强,如今的我也已经做到了经理职位,慢慢有了固定的朋友圈,也开始体会到被人需要,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容许我慢下节奏精心生活。

    爸妈时常从微信里发来问候,我只挑最好的事情和他们讲。他们不懂外语也不曾来过外面的世界,关心的话题永恒不变,每天都按时吃饭不啊,听说那边的肉都不放血啊,能吃得惯吗,今年有空的话一定回来啊……

    我走进这个城市大大小小的餐馆,不管是配料精良的小羊排还是普通的一道家乡菜,我始终尝不出肉的好滋味。闲暇时也试着做一些饭菜给自己,肉总是少了些滋味,永远不能恰到好处。那时的自己,对着一盘盘丰盛却不鲜美的肉菜,默默无言,原来父母把最好的爱,都烹调进了吃肉的日子里,给了我。

    都说北方人自古面朝黄土背朝天,骨子里那些浪漫的情怀早被庄稼地里的害虫吃尽了,所以我们再热忱的语言都显得简单粗俗,心里有再巨大的爱要表达,也说不出“我爱你”,往往憋了半天,才从怀里拿出个馒头,说“你吃吧”。我善良的东北父母,对我所有的深爱,是他们饥饿时对我说的“我不饿”,还有精心准备一桌子饭菜等我回家时的一句“孩子,可劲儿造吧”。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吃着蔬菜沙拉,配着回忆里吃肉的荤腥日子,温暖,也有滋有味。

    我拒绝了吃肉,却无法抗拒回忆里吃肉时的幸福。听着我妈在微信里兴高采烈的声音,我说,妈,今年我就回家。

    最大的成功,是成为自己尊重的人

    同朋友聊天,他遇到了难缠之人,自认倒霉又慨叹万千之际说:我看了北大教师代表给学生的毕业致辞,主题是“做自己尊重的人”,我觉得特别对。

    我一听,几乎跳起来:对对对对对对对!

    这七个字令我一见倾心,因为它太符合我的心境、想法和思考。

    前几日,看到一篇文章的标题大约是“你那么努力怎么还那么焦虑”,我忍不住笑。

    至少从我的人生经历而言,许多人的努力,正是源于焦虑。当然,更明确一点说,是对成功的过度渴望,才会让许多人一边努力一边焦虑。

    成功,是我们大多数人成长过程中永远都绕不去的坎儿啊。

    成功学几乎在我们出生之后就被一再灌输。

    小时候我们要比小朋友学习好吃饭多才艺棒才是成功;长大了我们得考进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谈个好恋爱才算是成功;再大一些,我们得升职快赚钱多有前途有人脉才是成功……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各种各样成功的标准和范例。

    成功就像是一个怪物,给我们制造越来越多的欲望与幻梦,至于那是否是我们想要的,好像并没有人在意,甚至我们自己也不是那么在意。

    因为成功是世俗的概念,只要世俗社会认可,你就是成功了;只要世俗社会不认可,你就是失败的。

    看起来很残酷,可是我们一直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早就熟悉了这样的判断标准不是吗?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最近看了些点石数码创始人邓博弘的故事。

    这当然是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他出身在好的家庭,又聪明有能力,年轻时替父亲经营工厂很成功,后来对动漫产生兴趣就跳进了这个行业,熬夜学习,疯狂钻研,从一个门外汉做成了国内顶尖的特效公司。

    创业成功功成名就的人有很多,他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这是我认为的真正的成功者。

    当时我想,当他回味自己的过往,并没有因为家境优越就养尊处优,而是遇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又倾尽所有去努力,曾经这样拼搏过的自己,怎么不值得尊重呢?

    而至于结果,此时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私下里是有许多焦虑与犹豫的。

    前些年,我动辄就会想,我是否应该放弃自己的喜好与兴趣,跳槽去一个更光鲜亮丽的行业,去实现人生的成功?

    可是想一想,又算了。因为我怕自己会后悔。

    我怕把自己的兴趣和热爱饲养了“成功”这个怪物之后,它会吞噬我更多,我的时间,空间,自我,我怕最后我会变成一个饲养成功而存在的人,而不是我自己。

    当然,这样的过程反复过很多次,偶尔你会听说昔日的朋友腰缠万贯,又或者从前的同事成了企业高管,尽管长大后父母尽可能少提“别人家的孩子”,可是我们每个人心中自有万斤重担,会自己去做对比,不是吗?

    而每次做对比,心中就会起涟漪:我到底该怎么做才会成功?我是不是应该去追求成功……

    后来居然就想通了。

    经过了时间的锻造和内心的煎熬,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喜好与兴趣,也真正明白了到底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到最后,有了自己判断成功的唯一标准,我要成为一个自己会喜欢会尊重的人。

    我想,这是一种最深层的自我认可。

    不喜欢懒惰拖沓的人,那就去成为一个勤奋努力的人;

    很鄙视偷奸耍滑的人,那就把正直诚恳作为自己的原则;

    厌恶斤斤计较蝇营狗苟的人,那就让自己大气一些,不贪图小便宜,不做自己会厌恶的事情;

    看不惯长舌妇与搬弄是非的人,那遇到类似的事情就绕开走,不要让自己也成为其中之一;

    一个真正付出了努力与汗水,一个不勉强做自己所不齿的事情的人,一个尽可能去追求更好的自己的人,成为了自己尊重的人,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一个人在年迈无力的时候,若是想到自己曾经蹉跎过的岁月,曾经辜负过的时光,曾经逃避付出的责任与努力,会否是最大的痛苦?

    许多东西可能得未曾有,但是成为自己尊重的人却是可以通过努力能做到的。

    不过是做到自己的最极致,不过是摒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过是拒绝成为自己鄙视的人。

    我曾很焦虑地想,以我现在的平凡普通,以后怎样让我的孩子以我为傲呢?

    几年之后,我周遭的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我依然在被人喊日薄西山的传媒,依然住在不大的房子,依然在买玩具时紧张地看价格标签……可是,我的焦虑早就无影无踪。

    因为作为妈妈,我教给他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热爱自己所做的工作,遇到困难要去解决,遇到挫折不要轻易放弃,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但是也要原谅不完美……

    到最后,我会慢慢引导他,去成为一个自己尊重的人,而这,是我能给他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他幸福感与成就感的巨大来源。

    成功到底是要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呢?这个还真是难说。

    此时腰缠万贯,也许几年后又浪荡街头,这样的传奇在世界上并不少见;今日的呼风唤雨,也许不久后门可罗雀,权势的更迭交替古往今来也并不少见。

    大约,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认可程度,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吧。

    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心中是踏实畅快、自豪淡定,而不是悔恨、愧疚、懊悔、难过,就是真正的成功了吧?

    愿我们能够成为自己尊重的人。

    对不起,我的手机不能连网

    许久不见面的表妹琪琪忽然给我打了个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她劈头盖脸的就问,姐,我开了个微店,怎么也不见你捧场啊?不捧场好歹转发一下嘛,不转发也好歹点个赞啊!

    我愣住了,琪琪开始在微信上卖面膜之后就天天发各种广告,不是大眼美女用了面膜更加美丽就是自己洗脸之后亲自示范的自拍照,原本开通微信之后加了很多三姑六婆,也就是为了了解一下亲友们的生活点滴,可这种连番轰炸实在让我烦不胜烦,只好选择不看她的朋友圈。

    啊,你开了店啊,真是的,最近太忙,都没注意到!没办法,硬着头皮用成年人的虚伪开始寒暄。

    你现在在哪儿?我给你送两盒过来?话音未落,琪琪已经挂了电话,20分钟以后,她出现在我家门口。

    我这个人一向面软,哪里好意思白用人家的面膜。在琪琪的热情攻势下,一激动,掏出两百块钱塞到她手里。

    琪琪嘿嘿笑着说,姐,用得好,一定给我宣传哟,走了啊!

    我的皮肤容易过敏,对面膜的选择一般都很慎重,反复掂量才会购买。望着琪琪放在茶几上的两盒面膜,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周末回家探望老妈,正好碰到琪琪的父亲,老人家满脸欣慰又很骄傲的说,我们琪琪啊,特别懂事,能干又听话,卖的面膜听说进价就一盒198元哩!小翠啊,你要用得好,一定多帮忙宣传呀。

    一盒进价就198元?我的耳朵轰隆隆响个不停,我自以为给琪琪200块算是见面礼了,没想到说来说去我占了便宜自个竟然不知道。内心感动之余,当即发了一条微信,大意就是表妹琪琪的微店在卖面膜,请大家多多支持云云。

    回城之后,晚上无聊,洗脸之后决定用用琪琪的面膜。孰不知,第二天一早醒来,脸上起了一大片红色的斑点,不用说,过敏了!给单位领导请了假,又羞又气的到医院挂号准备看病,排着队,就听身后有人喊,翠翠?

    小云?你来看病啊!一回头,是好久没见的老同学小云!

    小云连珠炮似的说,嘿嘿,咱俩今天能在医院见面,真是缘分啊!我在微信上看到你推荐的面膜,心想,你是个谨慎的人,推荐的东西肯定不错,就买了两盒。好嘛,用完两天,脸上就疙疙瘩瘩的!

    望着小云脸上的红疙瘩,我尴尬不已,连声道歉。

    看完病出来,正准备告诉琪琪面膜的事儿,她的电话就到了,姐,面膜是三无产品,太不好意思了。进货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啊,我自己还用着呢!放心,我退钱给大伙儿!哦,对了,我准备卖内衣了,内衣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还得靠老姐你给我宣传呀……

    我的太阳穴一阵抽疼,吱吱唔唔放下电话。

    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孤独感往往令人疲倦不堪,于是,想要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想融入别人的圈子,想在寂寞的时候随时找个人说说话,想在疲惫的时候,靠在友情的港湾里稍作停歇,想找到同类一醉解千愁……只可惜,偌大的朋友圈,QQ上的头像不知何时都变成了灰色、微博上热热闹闹的全是转发的新闻,微信则一堆的消息,有的朋友拜托给他儿子在某次比赛中投票,有的朋友想让我转发他朋友的文章,还有的开了店卖玉器请我帮忙宣传……

    一开始用微信的时候,我有了烦心事或者高兴事,都喜欢在朋友圈唠叨两句,而我也很想看看别人的世界,一来二去,却发现,报社朋友的微信从来都是关于报社的新闻通稿、电台朋友发的微信一般都是转发单位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当老师的朋友则发些教育类的文章,基本上没有人抒发自己真正的情绪,除了各种广告,就是各种路况信息和新闻,我叹了口气,不知道自己要这微信朋友圈何用?我们都藏在屏幕后面,在静静的夜晚刷朋友圈,一个劲儿的点赞,其实压根也没看那写的是什么;我们下意识的伪装自己,越忙,越孤单……

    正在心烦意乱之际,某人应酬回来,一进门就问,昨天我转发的那个文章,你打赏了没有?

    什么文章?我压根没看见啊!我一头雾水。

    某人气急败坏的说,那是我老领导写的一篇文章,心灵鸡汤类型的,你别管,打赏一百块,快点!还要在下面评论一下,说点好听的就行!

    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一堆刷屏的,我根本没看见某人转发的文章,连忙点开一看,老领导的文章一贯的主旋律风格,于是又问一次,真的要打赏一百块?

    人家对我有恩,快点,别啰嗦!某人催促道,再说了,他专门给我打了个电话,让转发一下,打赏的事儿只不过没明说罢了。人嘛,都要面子,我理解。

    好吧,我叹了口气,打赏了一百块。

    自从用了QQ,博客,微博之后,加的人越来越多,同学、朋友、同事等等,见了面就相互问,哎,有QQ吗?有微博吗?有微信吗?加一下!从前有什么心事,就把微博当树洞,发发牢骚,现在不敢了,一堆人潜伏在那里,保不准什么时候就爆炸。例如,那日朋友小吴来借钱,我今年刚买了一套房子,手头很紧,于是委婉的拒绝了。当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去吃涮羊肉,一高兴,拍了两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并且附上文字:德隆楼的涮羊肉真好吃,缺点就是贵啊!小吴淡淡的在下面评论道,日子过得不错啊,看来手头很宽裕呢。看到这条评论,顿时心情复杂,平时偶尔发发自己出去玩的照片,亲戚会说,咦,你又去玩了?朋友会问,你怎么不叫上我啊?

    你胖了!你老公头发有点少啊,要赶紧治啊!你家娃呢?你这裙子款式有点旧呀!

    杂七杂八的评论令人头疼不已,不回复,显得高冷;回复,不知道该说什么。这才恍然感到,从前用这些社交工具,盼望有人关注,有人评论的那种心情,其实潜意识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感,那是年少时的我;而今,是想清清静静的找个树洞,隐藏自己的心情,或者静静的躲在屏幕后,看看别人的生活,仅此而已,压根不想让别人对自己的生活品头论足。渐渐的,我再也不想在朋友圈发消息了。

    昨晚,有个不太熟的朋友来电话,寒暄一阵后,说自己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让我和某人在微信上给他宣传一下。不知为什么,我脱口而出,哎,我的手机是最老式的,压根不上网,更别提用微信了,呵呵。他哈哈笑了一气,说,你个老古董,那好吧,等你换手机了再说!

    放下电话,我松了一口气,某人在一旁笑,说,这是个好主意!

    我们俩重新把旧手机拿了出来,对外都说手机太破,没法连网,也不用微信,耳根子一下子就清静了。

    远离了朋友圈后,我们不再一回家就拿出手机迫不及待的看个不停,那种心急火燎的感觉,仿佛一分钟不看微信就错过了多少精彩似的。心,渐渐的静了下来,一起吃饭,轻声细语的聊天,四目相对,温情脉脉,似乎又找到了恋爱的感觉。

    往日,刷朋友圈、浏览新闻、看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等等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托儿所老师给孩子换下来的口水巾经常忘了洗,第二天天气如何也无暇顾及,没空给宝贝准备早晨穿的干净衣服;现在,我们拥有了整个宁静的夜晚,可以做好多事情。从前的我们是多么粗心、多么失职的父母,总担心朋友的信息没有及时回复、点赞、转发而失去他们的友情,总担心有什么新闻漏掉,失去和同事聊天的谈资,为这些无谓的社交圈子,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重新在灯下捧一本小说,找回丰富的内心世界,找回逐渐褪色的情感交流方式,天天喊生活真累的我们,嘴角轻盈的向上扬起,在每个清晨,带着充足睡眠后的神采焕发奔向单位,开始崭新的一天!

    当再有朋友提起微信时,我会轻声笑着说,对不起啊,我的手机不能连网呢!

    );